(26)巴特菲尔德:《历史和人类对过去的态度》,载《听众》(Listener)1961年9月21日。 (27)朱本源:《“诗亡然后春秋作”论》,《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 (28)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页。 (29)刘家和:《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0)刘家和:《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31)庞卓恒:《比较史学》,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第142页。 (32)马克·布洛赫:《比较史学之方法》,项观奇编:《历史比较研究法》,第105页。 (33)马克·布洛赫:《比较史学之方法》,项观奇编:《历史比较研究法》,第107页。 (3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83页。 (3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84页。 (36)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86页。 (37)马克·布洛赫:《比较史学之方法》,项观奇编:《历史比较研究法》,第138页。 (3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87页。 (39)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85-386页。 (40)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第108页。 (41)马克·布洛赫:《比较史学之方法》,项观奇编:《历史比较研究法》,第138页。 (42)刘家和:《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43)于沛:《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44)马克·布洛赫:《比较史学之方法》,项观奇编:《历史比较研究法》,第106页。 (45)张广智:《关于深化西方史学研究的断想》,《社会科学》(沪)1992年第3期。 (46)于沛:《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第127页。 (47)Geoffery Barractough,History in a Changing World,Oxford,1955,p.27. (48)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49)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242页。 (50)巴勒克拉夫主编:《泰疆土世界历史地图集》,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3页。 (5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8页。 (52)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53)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11页。 (54)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55)成中英:《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 (56)洪汉鼎:《译者序言》,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14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58)韩震、孟鸣歧:《历史·理解·意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59)杜维运:《变动世界中的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60)张广智:《关于深化西方史学研究的断想》,《社会科学》(沪)1992年第3期。 (61)于沛:《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第132页。 (62)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张家哲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