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512、511、514页。 ⑤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页。 ⑧《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⑨参见:B.K.尼科尔斯基《原始社会史》导论;M.O.柯斯文《原始社会史纲》引言,《史学译丛》1955年3期。 ⑩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33-734页;第34卷,第164页;《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第10,19-20,47页。 (11)《列宁全集》第35卷,第109-112页。 (12)《列宁全集》第25卷,第377页。 (13)(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9、30页。 (15)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科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16)《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第20页。 (17)参见R.J.布雷伍德《西南亚的早期村落》,《历史研究》1979年6期。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173页。 (19)岩波讲座《世界历史》古代Ⅰ,第3页。 (20)B.N.库吉辛主编《古代东方史》1977年莫斯科版,序言“古代东方与世界通史”。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157页。 (22)B.B.斯特鲁威《古代世界史选读》第1卷,第8-9页。 (23)(24)(25)N.M.贾可诺夫《古代西亚君主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苏《亚非民族》1966年1期。 (26)《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第38页。 (27)《古巴比伦社会制度试探》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8)参见《关于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历史研究》1962年4期。 (29)张广志《略论奴隶制的历史地位》。 (30)《古代世界史》高教出版社,1954年版,第6页。 (31)《古代东方史》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页。 (32)《近东和古典社会》,《史学译丛》1958年3-4期。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260-263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7页。 (35)马克思《资本主义以前生产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页。 (36)同上第5页;又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255-256,260-263页。 (37)《古代西亚君主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苏《亚非民族》1966年1期。 (38)《古代世界史》高教出版社,第84页。 (39)(40)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153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1页。 (42)见田昌五《马克思恩格斯论亚洲古代社会问题》,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历史论丛》第一辑,1964年,中华书局。 (43)志纯、学盛《怎样理解马克思说的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1979年2期。 (44)《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第一章中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4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43页。 (46)(47)于可、王敦书《学习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有关论述的体会》,在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第一次代表会上提出的论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