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英国外交政策中的反苏方针(6)
注释: ①温·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1卷,第2分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07-308页。 ②阿贝农勋爵:《和平大使》第2卷,伦敦1929年版,第225页。 ③特鲁哈诺夫斯基:《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39),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218页。 ④列宁:《在联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演说》,《列宁全集》,第31卷,第411页。 ⑤阿·费·多鲍罗夫等编:《1925年洛加诺会议(文件集)》,莫斯科1959年版,第43页。 ⑥苏联外交部:《苏联对外政策文件汇编》,第7卷,莫斯科1963年版,第561页。 ⑦⑧斯·弗·尼科诺娃:《英国保守党人的反苏对外政策》,莫斯科1963年版,第29页,33页。 ⑨波·伊·波波夫:《1927-1929年的英苏关系》,莫斯科1958年版,第28页。特鲁哈诺夫斯基:《丘吉尔的一生》,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226-227页。 ⑩尼科诺娃,前引书,第42页。 (11)特鲁哈诺夫斯基:《资本主义总危机第一阶段的英国对外政策(1918-1939年)》,莫斯科1962年版,第159-160页。 (12)斯大林:《时事问题简评》,《斯大林全集》,第9卷,第293页。 (13)《列宁全集》,第31卷,第410页。 (14)阿贝农:《和平大使》,第1卷,第20页。 (15)德国备忘录建议“在莱茵区有利益的国家,首先是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在美国政府的担保下,庄严地承担在长时期内不对另一方进行战争……此外无条件地保证莱茵领土现状的公约,对于德国也是可以接受的。”见《1925年洛加诺会议(文件集)》,第33页。 (16)阿贝农:《和平大使》,第3卷,第155页。 (17)参见《关于德国加入国联条件之文件》,《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17-1932),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336-340页。 (18)参见《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272-273页。 (19)(21)《1925年洛加诺会议(文件集)》,1925年10月8日第四次会议记录,第243-256页。参见中译本《洛加诺会议未发表的文件》(1925年10月8日), 《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第344-351页。 (20)(24)(25)维戈兹基等编著:《外交史》,第3卷(下),三联书店1979 年版,第568页,566页,567页。 (22)参见《国际条约集》(1917-1923年),第207页。 (23)《1925年洛加诺会议(文件集)》,第55-56页。 (26)弗·波·乌沙可夫:《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对外政策》,莫斯科1958年版,第99页。 (27)(28)(34)维戈兹基:《1924-1929年苏联对外政策》,莫斯科1963年版,第149页,150页。 (29)契切林:《国际政治问题论文和讲演集》,莫斯科1961年版,第474-475页。 (30)尼科诺娃,前引书,第91页。 (31)阿贝农:《和平大使》,第3卷,第198页。 (32)鲍爵姆金:《世界外交史》,第4分册,第333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