⑩桑兵指出,“近代学人往往好谈清代学术”,“近代学人的学术研究,很难脱离清代学术的渊源”。见桑兵:《近代学术的清学纠结--本期专栏解说》,《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1)这个“朱次琦--康有为--梁启超”清代学术史认识的影响链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周予同提出的观点,即梁启超关于清学史的看法主要是受到章太炎的影响。见周予同:《中国经学史》,朱维铮编校:《周予同经学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81页)。 (12)如“本朝聪明讲考据,愚者讲八股”,“阮文达汉学之大宗”。等见康有为:《万木草堂讲义》,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2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1页。 (13)如“廉耻坏于乾隆”、“开本朝学派者,黄、顾二先生”、“乾隆专言考据,王学尽灭,朱学亦微”等。见康有为:《万木草堂讲义》,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2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8-259页。 原文参考文献: [1]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1877-1927)[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谢维扬,房鑫亮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3]谢维扬,房鑫亮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4]狩野直喜。回忆王静安君[A].陈平原,王风编。追忆王国维[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5]谢维扬,房鑫亮编。王国维全集:第8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6]谢维扬,房鑫亮编。王国维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7]李锐。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界定及规则探析[J].历史研究,2012,(4)。 [8]彭玉平。论王国维与沈曾植之学缘[J].中山大学学报,2010,(2)。 [9]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邓实。政论与科学之关系[J].政艺通报,第23期,1903年1月13日。 [11]邓实。拟设国粹学堂启[J].国粹学报,第26期,1907年3月4日。 [12]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在清末的初步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1. [13]梁启超。戊戌政变记[A].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9. [14]论中国宜注意下流社会[J].选报,第33期,1902年10月31日。 [15]严复。救亡决论[A].王栻主编。严复集:第1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7]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8]李帆。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史研究为核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9]国粹学报略例[J].国粹学报,第1期,1905年2月23日。 [20]国粹学报发刊辞[J].国粹学报,第1期,1905年2月23日。 [21]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3]周予同。中国经学史[A].朱维铮编校。周予同经学史论[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4]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J].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8日。 [25]素痴(张荫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J].大公报·文学副刊,1929年1月21日。 [26]朱维铮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7]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8]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9]朱次琦。朱九江先生集[M].清光绪刻本。 [30]简朝亮。清朱九江先生次琦年谱[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