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史记》叙评对比(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 林宗昱 参加讨论

欲凸显的是“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第2817页),也点出春秋之时,在陪臣执政下,国君无法任贤用能的状况。
    孔子为政时,因桓子受齐人女乐,有感政治上的挫败,黯然离开鲁国,踏上十余年周游列国的旅程(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已过“知天命”年纪的孔子,远离故国,去找寻道的落土之处,所遭遇却是“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史记·孔子世家》,第1909页)。孔子受到谗言、围困,几经波折,最后又回到卫国,然而卫灵公却是“老,怠于政,不用孔子”,致使孔子又一度离卫,但再度折返的结果是:
    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鴈,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史记·孔子世家》,第1926页)
    卫灵公一心想扬威军旅,亦非孔子心中的行道之君,是年(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又离卫去陈,周游列国的前半段,孔子就在卫、陈之间徘徊,然而始终未能找寻到可事奉行道的君主。
    周游列国期间,季桓子卒(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遗言季康子召用孔子,孔子曾有回到鲁国的机会,却因为公之鱼所沮,仅召回冉求,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史记·孔子世家》,第1927页)未能回国再度为政,但传己之道的弟子已能返鲁致用,孔子的心境可能非常复杂。其后绝粮陈、蔡之际,楚昭王兴师以迎,虽欲封地予孔子,也因子西的进言而止。《孔子世家》中,可以看到孔子数度受沮,面对君无道而多谗臣的世道,那种天下莫己知的悲凉孤寂之感可见一斑。⑦
    综上所述,孔子之不遇,是因为政在家门,这些权臣为一己之利,对于人才有所妒忌,进而横挡仕进。《论语》载孔子之言: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⑧
    世道的衰微,造成处士横议,礼乐的价值终究一去不回,即使行道坚定,也难挡与人间的扞格。与其说是周“游”列国,不如说是在浪迹天涯,期盼找到可以依托的天地,但寻寻觅觅的结果,只能自我解嘲为“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第1922页)或者临河感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史记·孔子世家》,第1926页)这并非孔子的理想脱离现实,当各国畏惧孔子受到重用,就显示孔子企图以礼乐再造旧邦新命,仍具有一定的治国价值。只因遭谗畏讥,才会凄凄惶惶十余年,最后回到母国故土,亦为“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史记·孔子世家》,第1935页)。世道的衰微,注定孔子的努力无法成功,无人问津,也只能“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正义·宪问》,第十五页上),同时也映照出孔子一往无悔的精神。
    三、至圣的尊崇
    孔子生前奔走各国未获重用,死后有赖门人与再传弟子的努力,遂能将儒家学说保存及发扬,《儒林列传》:“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史记·儒林列传》,第3116页)依凭这些学生门人的传布,孔门思想学说在战国纷争、处士横议的年代,面对其他思想家的挑战,依然不绝如缕地传播下去。及至汉一统天下,陆贾建议汉高祖刘邦以六艺治国,同时叔孙通也为汉廷起朝仪⑨,虽未能够为儒学争取官方的高度重视,从正面的意义而论,也让儒家思想于战火后的世界,找寻到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
    (一)折中夫子。
    《孔子世家》叙写孔子积极用世,企望在政治上能有作为,然而司马迁于论赞之中却高度称扬孔子在文化与教育上的事业成就。鲁大夫孟厘子即称之:“圣人之后”(《史记·孔子世家》,第1907页),而孟子更论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②在先秦,甚至孔子当代,已有“圣”之名,太史公在论赞之中称“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第1947页)在圣之前冠上“至”,又论言六艺者以孔子为最高标准,即是司马迁给予孔子最高的敬意。
    司马迁对孔子的礼赞不仅见于《孔子世家》,《史记》里有许多考其是非与评论人物多引自于孔子。如《吴太伯世家》赞引孔子曰:“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史记·吴太伯世家》,第1475页),《宋微子世家》赞亦引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史记·宋微子世家》,第1633页),《酷吏列传》序引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史记·酷吏列传》,第3131页),等等,显示司马迁将孔子之言视为论史的绳准之一,《伯夷列传》载: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蓺……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史记·伯夷列传》,第2121页)又论: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史记·伯夷列传》,第212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