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史记》叙评对比(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 林宗昱 参加讨论

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事迹让司马迁感叹天道报施失准,但传首先言考信六艺,表示司马迁处理“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第46页)的材料以“六艺”为标准,又称睹“轶诗”可异,在六艺与轶诗之间,太史公必然以六艺为依归。但太史公是否真惑于天道不公?又引孔子之言: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史记·伯夷列传》,第2126页)
    表明伯夷、叔齐乃求仁得仁,对于恢恢天道,不应拘执在生命的存在,而是超越看待精神的展现,所以司马迁仍是肯定孔子之意,藉孔子为一己之身与往哲先贤的联结作出生命的超越。《自序》中太史公亦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史记·太史公自序》,第3296页)司马迁克绍箕裘,也有承继孔子作《春秋》的宏大志向。显而易见,圣人笔削,是史家的典范,而且孔子的至圣形象是贯乎《史记》,圣哲之言,见重于史家之笔。
    (二)行道与广道的抉择。
    司马迁赞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史记·孔子世家》,第1947页)在礼器文物与儒生面前,司马迁对孔子的孺慕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上,虽然本传所呈现的是孔子行道不成的故事,然而却是太史公在赞中所论的真正的道之所在,否则孔子政治的失败,又怎能衬托出淑世之志的伟大,而这种对比,在弟子们与孔子政治生命的反差上可以略窥一二。
    孔子的理想可以说在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无法落实,而弟子们却能够在鲁国政坛上有着一定的地位,但他们从政却逐渐背离孔子的理想之道。从其他的记载来看,《国语》:
    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茍而赋,又何访焉!”[4]
    对于季康子想要扩大征兵的政策,孔子是持反对意见的,不仅批评这项政令的举措之失,对于为季康子服务冉有不假辞色,显示孔子认为冉有身为臣子理当对季康子加以规劝,但冉有却没有这么做,显然是帮着季氏为恶。又《论语》载: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注疏·季氏》,第三页下)
    孔子因冉有无法阻止季氏僭礼行为,责备他不知礼,这是很严重的话语,表示孔子对冉有的为政之道感到已经是背道而驰,在理念上渐行渐远。《雍也》篇载:“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注疏·雍也》,第五页上)若是冉有如孔子般的坚持在行道的路上,那么季氏是否依然会重用冉有?现实与理想之间依然有着距离⑩,对此种情形,孔子应该也是有所体悟,而又有着无法言语的感受。
    而在陈、蔡绝粮之际,孔子引《诗》比况问弟子,其中子贡的对答很有深意: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史记·孔子世家》,第1931页)
    子贡认为孔子理想高远,为当世之人不能接受与兼容,建议孔子作出些许让步,使得理想可以让众人接受,这样才能够将道付诸实现,然而孔子却对此言大感不悦。更深一层而论,“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正是孔子坚持道的理想所必然的遭遇,虽不免困顿挫折,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注疏·卫灵公》,第八页下)的信念是未曾衰减。子贡之言也显示他知道在乱世之中,就是存在理想行道与现实政治的扞格,孔子亦深知“道不行”的缘由,不免感叹“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注疏·宪问》,第十四页上)。然而对子贡有所斥责,更可见夫子守道的信念,才能让司马迁“祗回留之不能去云”,产生斯文在兹的想望。
    (三)学问与人格。
    儒学在汉代逐渐兴盛,有着许多内外因素,但汉代儒者一反孔子命运,许多人入学致仕,甚至位居高位。战国的纷争,无法提供儒学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而汉代一统的政局,却让孔门思想传承数百年后,有跃上政治舞台的机会。这些汉代儒者以干王侯,借着神化孔子,加上素王的桂冠,使儒术有着加持的光芒。然而学者宗奉儒家信念,在一统政权之下,无有政治抉择的士人,当理念不合于统治者时,内心的郁闷可见一斑,如:“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史记·儒林列传》,第3123页)又《史记》载:“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史记·儒林列传》,第3128页)仅能遵从“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论语注疏·宪问》,第一页下)的夫子之教,可见在统一的帝国下,儒学是受到张扬,但士人的精神却受到打压。反之,孔子虽道之不行,依然可以坚持择木而栖,是时代因素,使得孔子的人格精神无法完全地传续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