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叙评对比(7)
注释: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第3319页。以下引文皆此版本,不再详注。 ②见《史记·殷本纪》,第91页,与《史记·周本纪》,第111页。 ③《史记·高祖本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见《史记·高祖本纪》,第341页。 ④钱穆认为:“欲神其事,乃诬其父母以非礼,不足信。”见钱穆《孔子传》,台北素书楼文教基金会2000年,第4页。以下引文皆此版本,不再详注。周先民也论之:“‘野合’即不合正规礼仪的结合,司马迁认为这一传闻可信,即组织进传记之中,其主观意图不大可能是‘欲神其事’,倒很可能意在强调其出身微贱。”见周先民《司马迁的史传文学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第154页。 ⑤杜正胜以为:“一旦采邑家臣叛变,在国都的贵族必然联合起来,兴师动众,派兵敉平叛乱,‘国’军与采邑军兵戎相见,受害的还是人民。”参见杜正胜《流浪者之歌》,收录于杜正胜《古典与现实之间》,台北三民书局1996年,第110页。以下引文皆此版本,不再详注。 ⑥王健文认为:“公之鱼所沮之事,是后世儒者虚构出来的‘孔子神话’。齐景公欲用孔子,为晏婴所沮;楚昭王欲用孔子,为令尹子西所沮;就是同样的‘神话’主题的反复。孔子的一生,恐怕‘莫己知’才是真正的主调,而不是‘知’而后受‘沮’。”见王健文《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台北三民书局2011年,第32页。以下引文皆此版本,不再详注。 ⑦[魏]何晏注《论语注疏·季氏》,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四页上-第四页下。以下引文皆此版本,不再详注。 ⑧传载:“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着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着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从这段纪录,虽然刘邦仅仅称善而未依其实施治国之方,但基本上并未排斥六艺。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2699页。又太史公曰:“叔孙通稀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2726页。 ⑨[汉]赵岐注《孟子注疏·万章下》,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2页上-第2页下。以下引文皆此版本,不再详注。 ⑩王健文对此论曰:“当冉有说‘不足’时,他的意思是指自己的能力不足呢?还是对孔子之道在现实世界中已没有实践的条件的委婉说法呢?”见《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第95页。 (1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见《论语注疏·子路》,第七页下-第八页上。 (12)杜正胜认为,崔述《洙泗考信录》与钱穆《孔子传》虽然考证孔子事迹极为精详,但离孔子的心灵世界还是很远,远不如考订孔子事迹极为粗疏的司马迁,能够体会到孔子的心境。见《古典与现实之间》,第89页。 (13)卫孔文将攻太叔,问策于仲尼。仲尼辞不知,退而命载而行,曰:“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文子固止。见《史记·孔子世家》,第1934页。 原文参考文献: [1][汉]郑玄。礼记正义·檀弓上[M].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9. [2][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M].台北:中华书局,1970:十上-十下。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年[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1:1418-1419. [4]徐元诰。国语集解·鲁语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2:206-207. [5][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35.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