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藩体制以封建农村为基础,主要依靠榨取农民地租来维持。城下町化对于维持封建农村的稳定,保证封建地租的榨取起了重要作用。城下町化以后,领主严格实行商农分离政策,以此确保农民身分的固定,防止地租来源枯竭。规定农民不得移居城市,工商业者不准居住农村,禁止百姓放弃耕作转为商人或手工业者。这与城下町化以前,农村居民大量迁往城市的状况(寺内町中就有大量从周围农村迁入的农民和工商业者)相比,对工商业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1583年武藏国的法令规定:“町人者不可入百姓地,百姓者不可入町人中”。(47)越中城下町1644年规定,如町人外流,五人组有责任追捕。(48)丰臣秀吉曾对近江长浜城下町下令,禁止招引其统治区内的百姓到城下,1595年又令新移居尾张清州城下町的居民归农。(48)农民被强制固着于封建自然经济下,除去务农别无谋生之业,这种人为的隔离,导致农村社会分工迟缓,给农村工商业发展增加了困难。封建统治者还通过城下町化以后对工商业者的全面统制,严重地阻挠农民与商品经济的接触。冈山藩1655年禁止无营业许可证的行商由城市到农村经商。(50)仙台藩禁止商人在町场外居住,已在町场外者,限期到町场卖掉剩下的商品。在播磨明石领,城下町以外的乡村几乎不存在商店,只有散在的手工业者。(51)城下商人带往农村的商品种类也受限制,1668年,冈山藩行商出售的商品限定为农村必需的十一种,1683年增加到十八种,商人必须带有记载经营商品种类的证明,超出规定的种类或未带证明时,扣押商品。(52)在交纳年贡时期,则严禁商人去农村。这些限制使商品经济渗入农村受阻,农产品商品化十分困难。日本近世农村之所以长期保持着落后的生产、分配方式,地域经济之所以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水平,是与城下町化密切相关的。 城下町化对农村发展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条件的破坏,加强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日本学者指出:直到十八世纪初,日本农民的生产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出售而生产的东西极少。(53)农业经营落后,农村经济保守,必然延缓整个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说,“工场手工业起先不是以城市为基础,而是以乡村为基础,是在一些没有行会之类的农村里边的。农村副业构成工场手工业的广大基础”。可见限制从农村中滋生出来的商业和手工业,也就是阻挠这一发展基础的形成。如果考虑到“把广大范围的乡村加入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这是大工业的首要前提”。(54)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城下町化对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限制,给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多么消极的影响,设置了多么巨大的障碍。 以上我们论述了城下町的主要影响。在日本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城下町主要承担着强化封建体制和加强对工商业控制的职能,这就不能不把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更多地限制在消极的范围。但是建立城下町是领主阶级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被迫的选择,是对商品经济在一定条件下的存在不得已的承认。所以,城下町在行使其封建职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积累了一些发展商品经济的因素,还在一定意义上为近代城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并在客观上促使整个领主阶级对商品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深化。而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城下町也逐渐出现背离领主阶级设立它的初衷的迹象。本文不可能全面论述城下町后期的衰落、变质以及它所孕含的某些积极因素。这里只是想在强调城下町化主要作用和消极影响的同时,指出历史并不仅仅按统治阶级的意志推进,封建政权虽能对农本经济卵翼于一时,但工商业的普遍发展是不可遏制的趋势。对商品经济的压制和束缚,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在专制权力的高压下面,并未解决封建经济基础所存在的深刻矛盾。尽管有城下町的排挤,商品经济仍在缓慢地、却是顽强地滋生和蔓延。这清楚表明,封建统治阶级虽然可以通过推行城下町化所形成的对商品经济的压制来延缓,但却丝毫不能改变由农本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这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就象恩格斯所指出的:“它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及其政治和法律的结果,可是最终它们还是要遵循这种发展”。(55) 注释: ①日本学者胁田晴子曾将战国时期的城市分为四类:a、大城市,指京都和奈良;b、中转城市,包括港町、驿站町、门前町;c、在町,指由集市发展而成的町镇,包括寺内町;d、在武家领主权力主导下建设起来的城下町。她认为这四种城市既是类型,也是发展的序列,前三者都逐渐被城下町吸收。这里所说的发展序列,就反映了日本城市向城下町的过渡。参见胁田晴子:《中世后期的城市》,载《世界历史译丛》1980年第5期。 ②远藤元男:《日本中世都市论》,东京白杨社1940年版,第120-130页。 ③藤冈谦二郎:《作为社会的地域科学地理学》,东京大明堂1972 年版,第112-113页。 ④大名宇喜多氏经营冈山城下町时,将福冈港町和西大寺门前町的町人迁到城下;丰臣秀吉经营大坂时,也将的町人强制移往大坂,造成堺的衰落。参见原田伴彦:《日本封建都市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版,第311-312、336页。 ⑤《日本经济史辞典·上卷》,东京日本评论社1940年版,第791页。 ⑥在弘前,1615年把津轻郡内的大多数寺社移到城下,在姬路城下町,集中了寺院68所,高田城下町集中了30所。参见原田伴彦:《日本封建制下的都市与社会》,东京三一书房1960年版,第29页;矢崎武夫:《日本都市的发展过程》,东京弘文堂1978年版,第157页。 ⑦鱼澄{K516606.JPG}五郎编:《大名领国与城下町》,京都柳原书店1957年版,第228-231页。 ⑧远藤元男:《日本中世都市论》,第120-13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