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两封中国明代皇帝致俄国沙皇国书真伪辨(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郝镇华 参加讨论
二、“明思宗国书”真伪辨
    (一)修书时间问题
    关于此国书的修书时间,我认为应从国书本身的记载进行探讨。国书开头说:“中国万历汗之子朱汉基(拼音)写道”,这句话应是判断修书时间和修书之人的最可靠依据。我们知道,万历帝之子是朱常洛,并非朱汉基。万历四十八年五月,神宗皇帝去世,八月太子朱常洛承继皇位,庙号光宗,年号泰昌。朱常洛在位不到一月,于九月一日去世。不难设想,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刚即位的皇帝定是政务千头万绪,尚无暇考虑与外国的通商贸易,更不可能对外商之不来产生抱怨情绪。据此可以肯定,说此国书出自“万历汗之子”之手,显系捏造。
    (二)国书所反映的不可能是中国明代皇帝的思想
    在中世纪封建时代,在国家关系方面,中国皇帝的思想不同于外国帝王的。外国帝王着眼于经济利益,争取与外国建立商业贸易关系,而中国皇帝则着眼于政治利益,要求外国自称藩属争取宗主国地位。正如《殊域周咨录》记述:“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但欲王之称藩一示无外尔。”(44)可是这封国书的中心思想要求对方来中国通商贸易,而未要求其称藩纳贡,这是与中国封建皇帝的根深蒂固的宗主思想背道而驰的。
    (三)值得怀疑的御礼和对待俄商的态度
    国书云:“今尔(沙皇--作者)献鹿角一对,朕回尔绸缎七百匹……送大君主玉杯三十二只”。《明史》对俄罗斯无记载。在清代,俄罗斯使节数次来华,贡献方物,但从未以鹿角作贡物。明朝政府十分重视各国的朝贡贸易,回赠物的价值大致与贡物价值相等或者偏高,但不会相差悬殊。鹿角在蒙古被视为贵物,是制造弓的重要原料,(45)但在中国皇帝眼中并非珍品。因此,中国皇帝以“七百匹”绸缎作为对两只鹿角的答谢礼品之说,未必属实。至于说中国皇帝尚以“玉杯三十二只”回赠俄国大君主,此说也未必可靠。查明清两代有关向外邦赠送御礼的记载,尚未发现有赠送“玉杯”的先例。
    国书云,明廷对俄人之来华通商持欢迎态度,我认为,未必如是。一个国家对外国使节和外商的态度是权衡对本国的利弊得失决定的。我们知道,明灭元之后,蒙古族退居中国北方边境一带。为了防止蒙古族复起,明朝政府对中原地区与北方边境地区的贸易历来严加限制,特别禁止铁器进入蒙古地区,后来只是由于蒙古族的多年要求和明廷对战马的需要,才在北方边境地带开设若干茶马互市。在中国北方边境的这种政治形势下,如果明政府发现俄商经蒙古来华,势必会想到俄国与蒙古地区已有贸易,这样俄商不仅会把一般货物运往蒙古,而且也会把火器输入蒙古。蒙古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可能导致发生边患。明政府出于这一考虑,可以设想,对俄商之来华只能采取禁止措施,不可能表示欢迎态度。
    关于送别俄使的仪式,国书云:“朕已命人从吾国隆重护送彼等至大河,(46)并遣三千人陪送一日之程。”在明清之际,中国北方外邦使者返国,中国政府派遣少数官员和随从护送出边境关卡者不乏其例,但以“三千人陪送”出国者,在明清史籍中尚无先例可寻。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肯定,这封国书既不属于明光宗皇帝和思宗皇帝,也不是象舒马赫认为的属于清顺治皇帝。
    清代的中国和俄国的官方文件一致证明,在明代,俄国沙皇从未向明代朝廷派遣过使节,中国皇帝也未曾致书沙皇。由此可见,这两封所谓的明代皇帝致沙皇国书纯属伪造。这里自然提出一个问题:这两封国书究竟从何而来:由于史料不足,目前还难于断定。我们还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回答,但根据明代中俄两国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提出两种可能。第一,可能是出使喀尔喀蒙古诸汗的俄国使者伪造的。在十七世纪上半叶,莫斯科虽未直接向明廷派遣过使节,但俄国西伯利亚首府托木斯克地方当局曾向我国喀尔喀蒙古(即漠北蒙古)诸汗多次派遣过使者,如伊·别洛戈洛夫(1609年)、瓦·丘麦涅夫和伊·彼·捷库季耶夫(1616年)、伊·彼特林和安·马多夫(1618年)、亚·叶·图哈切夫斯基(1634年)、伊·波哈鲍夫(1648年)。这些使者的使命,名义上是要求与喀尔喀蒙古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实际上则是进行欺骗利诱、挑拨离间,使喀尔喀蒙古脱离中国,效忠俄国,此其一。其二,探索通往中国的道路,为继续南侵作准备。这些使者的足迹始终没有越过喀尔喀蒙古境界。可是,他们之中,有的根据道听途说,写了关于中国的报告,有的甚至编造谎言,说到过明京城。从这个历史背景考虑,这两封国书可能伪造于这一时期,伪造者可能就是奉命至喀尔喀蒙古探索去中国道路的那些俄国使者。第二,这两封国书也可能是喀尔喀蒙古的某个汗写给俄国沙皇的信,后人由于某种需要而将国书头衔作了窜改。从这方面考虑,窜改者最大可能是将这两封国书带回中国的斯帕法里本人。1675年,俄使斯帕法里出使清帝国,其使命是要求与中国建立通商贸易和外交关系。可是当时正值俄国向中国东北边境大肆侵略之际。在这种不利形势下,斯帕法里要完成其使命,必须寻找最为充分的理由。上述两封国书的中心内容是要求中俄两国通商和建交,这正适合作为斯帕法里出使中国的根据,因而他对原国书改头换面,除去原来头衔,代之以中国皇帝的称号,从而将之假托为中国皇帝致沙皇国书,带回中国,以示他之出使中国乃出于昔日中国皇帝的要求。
    上面提出的两种可能,作者只是根据明清之际中、俄两国历史背景作出的判断,显然立论不足。要对这两封国书的来历作出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尚有待于发现新的史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