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19)《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伦敦1962年版,第42、94页。 ⑤《英国对外政策文件集》第2辑第6卷,第206号文件。 ⑥参见J·纳尔:《1914至1945年法国的外交政策》,伦敦1975年版,第302-306页。 ⑦G·L·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外交政策,欧洲的外交革命,1933-1936年》,芝加哥1970年版,第166页。 ⑧、(12)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纽约1966年版第237、241页。 ⑨、(26)菲利浦·贝尔:《大不列颠和德国的崛起》,《国际关系杂志》(英)1964年4月号,第611、614页。 ⑩《英国对外政策文件集》第2辑第12卷,第235号文件。 (11)《列宁全集》第31卷第292页。 (13)N·H·吉布斯:《大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1卷,伦敦1976年版,第133页。 (14)维戈兹基等:《外交史》第3卷,第812-813页。 (15)《英国对外政策文件集》第2辑第6卷,第341页。 (16)《英国对外政策文件集》第2辑第12卷,第731、732页。 (17)、(27)、(31)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1卷《风云紧急》,伦敦1967年版第76、100-101、191、14页。 (18)劳合·乔治语。(安东尼·亚当斯韦特:《法国和二次大战的到来》伦敦1977年版,第3页)。 (20)据统计,1930年英国在帝国范围内的投资占国外总投资的59%,而在欧洲的投资只占8%。参见爱丽丝·塔科娃:《慕尼黑协定的经济背景》,剑桥1974年版,第5页。 (21)吉尔伯特和戈特:《绥靖者》伦敦1963年版,第21页。 (22)《英国对外政策文件集》第2辑第5卷,第36号文件;米德尔马斯:《绥靖战略》(中译本)第54页。 (23)米德尔马斯:《绥靖战略》(中译本)第18页。 (24)转引自希尔格鲁伯:《英国在希特勒统治世界计划中的地位》,《现代史杂志》(英)1974年1月号。 (25)事实上,尽管英国的“扶德抑法”态度使法国极为不满,但法国总理达拉第仍宣称,制止德国扩军的“唯一办法是宣告英法团结一致。”(《英国对外政策文件集》第2辑第4卷,第290号文件) (28)西蒙·纽曼:《1939年3月,英国对波保证,英国外交政策连续性之研究》,牛津1976年版,第9页。 (29)F·柯兰:《军备、经济政策和绥靖政策》,《历史杂志》(英)1972年6月号,第21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