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劳动人民在再生产过程中,不但改变着客观条件,“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己,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30)江户时代的日本农民,正是在改变客观条件的同时,使他们本身逐渐获得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并产生了新的需要。为了实现这种需要,他们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其他各种活动去冲击着束缚他们的封建制度,促进其转变。十九世纪,日本农民运动“进一步发展为以村中官吏为对象的要求‘社会改革’的暴动。”(31)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日本由于受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人民群众的反封建运动,奠定了民族独立的方向。日本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虽然也直接反抗外国侵略,但斗争主要矛头是指向腐朽卖国的反动幕府。人民斗争本身虽然没有发展成为革命,但却成为倒幕的原动力,在幕府卖国政策没有实现以前,终于把它打倒。打倒幕府,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之后,日本人民一面积极吸取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一面积极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国家独立。经过一段斗争,终于如愿以偿。所以,日本人民的斗争具有使日本作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而开放的历史意义。 和日本农民相比,中国农民思想则比较守旧,还没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直到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时,广大中国农民还不具有改革古老落后的小农经营方式和接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要求。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所要建立的“理想”社会,仍然是小农经济。《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以及“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小农平均主义的思想特征。反封建反西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是当时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首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首先打倒腐朽反动的清朝政权。但是,义和团运动却提出了“扶清灭洋”的纲领。他们的斗争原则是“毋违朝廷法,灭洋人,杀赃官”。这说明中国农民对腐朽反动的清王朝尚缺乏本质的认识。既没有认识到清廷的反动统治是招致外国侵略的根源,也没有认识清廷所代表的封建小生产方式的落后性。正因为如此,他们一方面表现出对清廷的反动统治存有幻想,另一方面,不能把反对殖民侵略同引进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适当加以区别,把正当贸易看作是侵略,把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是违背祖宗章法,因而把侵略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加以拒绝和反对。这就使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具有盲目排外的倾向。日本人民在反对封建幕府和外国侵略时,清楚地认识到了幕藩制度的反动性和腐朽性,因而把斗争的主要矛头首先指向幕府,在反抗外国侵略的同时,并不反对接受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而是把“西欧的冲击作为冲击而接受下来”。(32)这样,不仅掌握了斗争的主要方向,也一定程度地争取了外国的中立,孤立了幕府,从而使倒幕运动和摆脱外国侵略较为顺利地获得了成功。而中国人民反封建和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得到的则是相反的结果。 和日本封建城市一样,中国封建城市也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支柱。因而导致封建制度崩溃的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主要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但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我国农民大多还没有实现由自然经济到小商品经济的转化过程。广大农民仍然生活在孤陋贫乏的自然经济之中,思想观念还没有从旧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感到切身的需要。因此,中国农民在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斗争中,虽然表现了可歌可泣的伟大斗争精神,但具有盲目排外思想,拒绝接受资本主义的任何先进因素。这就不可能利用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关系去清除封建关系,又因为没有打倒清朝政权,而让封建制度继续存在下去。因此,中国也就难以逃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悲运。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8卷,第176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54页。 ③中村哲:《日本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前提》,《日本史研究》总第83号,第41页。 ④高桥幸八郎:《日本近代史要说》第2章,第1节,东大出版会,1981年版。 ⑤中村哲前引文,第41页。 ⑥中村哲前引文,第4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