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也与中亚地理条件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在古代和中世纪前期,中亚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这与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商路从这里通过有关系,但是从十三世纪以后,海上交通日益发展,而陆上的丝绸之路日趋萧条,使中亚丝绸之路上靠国际贸易发展起来的城市的收入锐减,直接影响了当时中亚的一些汗国的财政收入。统治阶级为保持其高水平的消费,只有增加对当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剥削。本来受剥削已很重的劳动人民,这时就只能在死亡线上挣扎度日。试想在这种情况下,怎能谈到生产关系的改善,生产技术的改进。所以中亚社会直至十八世纪英、俄资本主义入侵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未萌芽。但是我们也看到中亚人民已再不能容忍宗教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这种愚昧黑暗的统治,正在奋起推翻他们。如果不是英、俄资本主义入侵,中亚也将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亚的中世纪时期除去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这是由其具体的历史、地理因素所决定,其中主要的是中亚以外的游牧民族不断地进入这一地区,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带进这一地区,对本地区固有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发生重大影响。这两种文化长期斗争、相互渗透的溶合的结果,形成了一种多层积淀的“伊斯兰--突厥文化”。它在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上强烈地表现出本文所揭示的一系列的特点。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②同上。 ③关于“中亚”这一术语的论述很多,可参看最近的两篇综合性文章:(1)施普林青《中亚和中央亚细亚在各种语言中的表示》载《东方国家和民族》第18辑,第281-287页,莫斯科,1976年;(2)马雍《积极开展中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载《百科知识》,1984年,第2期。 ④见:乌兹别克共和国科学院主编的两卷本《乌兹别克共和国史》,塔什干,1955年;一卷本《乌兹别克共和国史》,塔什干,1974年;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院主编的两卷本《吉尔吉斯地区史》,伏龙芝,1956年版和1963年版;哈萨克共和国科学院主编的五卷本《哈萨克共和国史》,阿拉木图,1977--1979年。以上著作均以西突厥汗国的建立,即公元六世纪,为封建社会的开始。 ⑤见塔吉克共和国科学院主编的《塔吉克民族史》。第2卷,第53--59页,莫斯科,1964年,该书的这一章为曼德尔施坦撰写。 ⑥《塔吉克-远古、古代和中世纪史》,第295-300页,莫斯科,1972年。 ⑦这里仅仅指的是历史分期;但是对于各卷的副题的名称,特别第五、六卷的名称,各国专家还有不同的意见,至于具体的内容,就分歧更大。 ⑧参看加富罗夫和米罗什尼科夫《中亚文明研究》一书,莫斯科,1976年。 ⑨如1974年出版的一卷本《乌兹别克共和国史》和1977-1979年出版的五卷本《哈萨克共和国史》。 ⑩见朱外尼《世界征服者史》,波伊勒英译本第1卷,第278页,1958年。 (11)见《塔吉克民族史》第2卷,第147页。 (12)如彼得鲁舍夫斯基,见《十三至十四世纪伊朗的农业和土地关系》,第327-337页,莫斯科--列宁格勒,1960年。 (13)中亚中世纪土地所有制问题。详见拙文《喀喇汗王朝经济的几个问题》,载《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 (14)见《哈萨克共和国史》第2卷,第69页,1979年。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255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5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