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卡其那改革述论
公元前二十四世纪苏美尔城市国家拉格什首脑乌鲁卡其那(Urukagina,约公元前2378-2371年)所实行的改革,是现知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社会改革。由于记载改革内容的铭文和一些记述有关情况的文献较好地保存了下来,使我们对这个早期奴隶制国家的这场改革能有一个大体明确的了解。在世界各国早期奴隶制时代的历史中,其它国家或全无类似记载,或虽提到改革而记载欠详,因此使这场改革所反映的历史问题,具有填补空白的特殊重要性,并因此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一、关于改革的铭文和有关资料 记载这场改革的铭文,是十九世纪末年由法国考古学家E·德·萨西主持的法国考古队,在古代拉格什国家的吉尔苏(Girsu )城(今铁罗土丘)遗址中发现的。吉尔苏城离这个国家的首都拉格什(Lagash)城(今希伯)约32公里。法国考古队在这里还发现泥板文书五千多件。改革内容记载在三块坨式泥板和由一块椭圆形石板(由五个碎片组成)上,用苏美尔楔形文字书写。按译成汉字计,全文共三千余字。学术界通常将三块泥板列为A、B、C三部分,将椭圆形石板列为D部分。铭文原件现存法国卢佛博物馆。 除以上铭文外,在乌玛统治拉格什城及阿卡德王国统治两河流域时期的文献中,还两次提到了乌鲁卡其那。在吉尔苏发现的泥板中,数量最大的是经济报表。其中一部分属于乌鲁卡其那以前一、两代首脑执政的时代,一部分属于他执政的时代,泥板中还有买卖奴隶和土地的契约文书、土地簿册、家庭大事记录等。这些,对我们研究改革也是重要资料。 近80多年来,国际学术界对改革铭文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发表法、德、英、俄、日、汉等多种现代文字的译本、转译本和注释,另还发表了不少论文和几种专著。改革铭文的多种译文大部分内容相同或精神一致;原文残损无法译解的只占原铭文的一小部分,对此译解分歧较大。 二、改革的社会背景 拉格什城约初建于公元前四千年代中叶。公元前二十八世纪,它已以城市国家的面貌出现于历史舞台。公元前二十六世纪,乌尔·南希在拉格什建立起乌尔·南希王朝。这个王朝共经六代恩西(国家首脑的称呼): 1.乌尔·南希2.阿库尔格尔 3.安拉吐姆4.恩安拉吐姆一世 5.恩铁美那6.恩安拉吐姆二世 此后,为不属于乌尔·南希家族的两代恩西:埃冷塔西、卢伽立安达。安拉吐姆、恩铁美那当政时,拉格什与北方邻国乌玛间各有一次战争,乌玛战败,向拉格什缴纳贡赋。拉格什由此在苏美尔部分地区称霸。卢伽立安达当政时,国内动荡,对外未见有什么大事。 公元前二十四世纪初,拉格什可灌溉土地的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人口总数(包括奴隶)约15万。全国主要城市为拉格什、吉尔苏。拉格什郊区有西拉兰、吉尼尼尔、巴尔巴尔、古阿当等小的宗教政治中心。从这时农民多耕种份地来看,土地还以公有制为主,农村公社还存在着。小的宗教政治中心约即为公社中心,可列名的全国为14个。每个这样的小中心均有神庙一座。加上一些全国性神庙,可列名的为21座。小中心周围是些建筑在土丘或台地上的村庄。社会细胞是个体家庭和家族,个体家庭已占优势。 当时拉格什有三个主要阶级:一是奴隶主贵族,包括恩西、其它世俗贵族和上层僧侣,二是平民(普通公社成员),已发生严重的贫富分化;三是奴隶。恩西、世俗官员占有较多的土地、奴隶,同时从国家税收中获得收入。可见的资料提到一个官员占地17甘(一甘台5.31市亩),另一个占地51甘,为普通公社成员多数所占份地(1.4甘,见下)的十几倍到三十几倍。神庙经济在拉格什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国家主神宁吉尔苏的妻子巴乌女神神庙占地约730多甘(约合3880多市亩),有大批奴隶和平民为其劳动。奴隶有时为443人,有时为456人,普通劳动平民有时为280人;另有记帐人、经商人员(“达木卡尔”)、书手、乐师及一批下层僧侣。总计其拥有的劳动者,有时为1200人左右。拉格什的寺庙经济已由上层僧侣控制、受益,成为一种剥削劳动者的经济形态,又还以拉格什人公社联合体公有事业的经济单位的名义出现,并还有一些这种公有经济的成份。寺庙对国家承担义务,但并不为国家首脑私有;上层僧侣从寺庙经济中获得收益,但寺庙及其经济不属于任何僧侣个人私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