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系而言,美洲殖民地的上述几种生产关系都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因素。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将奴隶制、农奴制的经济纳入了自己的轨道;反过来,奴隶制、农奴制的经济又以原料生产和世界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就殖民地本身来说,上述几种生产关系、剥削形式形成了一种“混合的”、“共生的”、“交叉的”生产关系结构。这种结构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拉丁美洲从殖民地时期直至今日的历史发展,是造成拉丁美洲国家长期依附于世界市场、殖民帝国、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帝国主义国家,经济落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根源。 美洲殖民地的商业资产阶级 西班牙、葡萄牙美洲殖民地是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宗主国和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商品销售地。据洪堡统计,18世纪的最后几年里,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进口了价值5,920万比索的货物(25)。货物中包括钢、铁、纸、纺织品、酒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欧洲其他国家比宗主国在对美洲殖民地的贸易中占有优势。以墨西哥地区为例,1785年从西班牙进口的商品价值1,686.3万比索;而从其他欧洲国家进口的商品价值达2,149.9万比索(26)。 虽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其美洲殖民地实行贸易垄断政策,但由于本国工农业生产落后,满足不了殖民地市场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殖民地内外的大规模的走私贸易。17世纪里即形成了数条走私贸易路线:第一条,欧洲--牙买加--哥伦比亚;第二条,欧洲--特里尼达--委内瑞拉;第三条,奴隶贸易,非洲--委内瑞拉;第四条,欧洲--巴西--阿根廷。(27)殖民地内部各地区之间也盛行走私贸易;墨西哥--秘鲁;阿根廷--巴西;阿根廷--上秘鲁;委内瑞拉--墨西哥。走私贸易是与西班牙、葡萄牙垄断商人斗争的一种手段。通过走私贸易,美洲殖民地流通着大宗英、法、荷兰等国的商品,还有中国的产品(如丝绸、瓷器等)。 美洲殖民地的商业活动不仅存在于洲际之间,同样也存在于殖民地各地区之间,调节着各地区的工农业产品。殖民地各地区互为市场,供其所需。阿根廷向巴西、古巴提供腌牛肉;委内瑞拉向墨西哥运销可可、烟草;巴拉圭的马黛茶销至智利、阿根廷;智利向秘鲁市场销售小麦;阿根廷向上秘鲁供应驮畜、布匹、葡萄酒;墨西哥向哥伦比亚、秘鲁等地运销面粉、蔗糖、皮革、棉花等商品。地方性的商业也很活跃。各个层次的商业活动在殖民地产生出了一大批商人,培育出了一个商业资产阶级。这些商人是矿主和庄园主的信贷来源之一;而他们本人往往就是庄园主和矿主,或是牧场主(28)。这同样表明了美洲殖民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共生性”、“交叉性”。 美洲殖民地资本主义的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看出,西班牙、葡萄牙美洲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外来性”。它不是按常规源之于城市手工工场, 而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从西欧移植过来的。他们摧毁了新大陆土著社会的整个结构,在土著古代文明的废墟上建设了一个新世界,一个殖民地,一个与世界市场、西欧资本主义紧密相联的殖民地。它在为世界市场、西欧国家发展资本主义服务的同时,也发展着自身的资本主义。不过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不表现在工业方面,而是按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的要求,表现在矿业和农业方面。美洲殖民地的矿主、种植场主、牧场主和庄园主是资本家;但诚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在一些以自由劳动为基础的全世界市场的条件下作为不含常规的现象而存在的”(29)。这“不含常规的现象”正是美洲殖民地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特殊之点。 其二,“依附性”。美洲殖民地的生产发展受制于世界市场,按世界市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活动。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依出口的需要而行,根据世界市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定。这样,形成了“中心--周边”关系,形成了中心工业--周边矿业、农业的世界性整体结构;从而,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只能依附于世界市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了。这种依附性致使美洲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始终处于低一层次,即当今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发达”或“欠发达”。 其三。“共生性”。美洲殖民地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时看上去还占统治地位,某些地区还盛行奴隶制和农奴制。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之同时存在,并不断发展着,17、18世纪里,在某些部门(如矿业)、某些地区(如墨西哥的甘蔗种植园)出现了大规模的雇佣劳动关系。美洲殖民地在世界市场总体系的影响下,形成了奴隶制、农奴制和雇佣劳动制三种生产关系的混合体;而由于地主、奴隶主、资本家往往是一个人,就更加显示了这三种生产关系的“共生性”、“交叉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