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墨索里尼对外政策的矛盾性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 杨和平 参加讨论

对法西斯意大利外交政策的研究,海内学界已开始拓荒,但似乎还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墨索里尼对外政策的矛盾性。墨索里尼意欲利用“时间差”赶在希特勒完成重整军备之前结束侵埃战争、回到欧洲的主导思想与其对希特勒进军莱菌兰的态度,甚至在一直不妥协的奥地利问题上作出让步的政策取向之间的矛盾①,即可谓一个典型。不过,真正系统的表现,还是在三十年代后期。
    就一个主体国家特定的外交决策来讲,它起码应该包括对外交目标、外交手段(行动)的择取。三十年代后期,墨索里尼着力鼓吹的是其中、东地中海目标,但是其放弃奥地利、干涉西班牙的政策行动却是与这一目标截然悖离的。这种目标与行动之间的尖锐矛盾性最终使其“地中海帝国”从梦幻中来,又回到了梦幻中去。就其深层的根源来讲,那便是墨索里尼冒充一等大国、以其三等国力、争夺二等目标所造成的目标、国力与手段三者之间的极为不协调。本文即意就此一论,向学界师长请教。
    中、东地中海目标
    从地理上说,也许除了塞浦路斯、马尔他之外,再没有别的国家能象意大利那样有资格称为地中海国家了。尽管占有地利的墨索里尼并没有建立“地中海帝国”的明确表示(正如希特勒在《我的奋斗》、《第二本书》上对其侵略计划所作的描述那样),但是这一目标的梦幻式存在却是不容怀疑的。如果说这种“梦幻”带有明显的不实在成分的话,那么,意大利对中、东地中海霸权目标的“追求”却是实在的。且不说意大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眼光就盯在中、东地中海(1915年4 月26日《伦敦条约》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及至二十年代,墨索里尼意大利对东南欧巴尔干的敏感、通过《洛桑条约》(1923年)所获得的实际利益以及对东非的欲望和三十年代前期对埃塞俄比亚的执著“追求”都明显地体现出了这种“实在”。
    如果说此时的中、东地中海目标还不是很系统和明确的话,那么,“东非帝国”建立起来以后,墨索里尼意大利的对外政策目标便是明确而系统地集中指向中、东地中海了。
    有史为证。
    史证Ⅰ:为了东地中海目标,墨索里尼企图在东地中海建立一个罗马——穆斯林轴心,西方有人把这个构想中的轴心相对于罗马——柏林轴心而称为法西斯外交政策的第二个原则②1937年3月,墨索里尼访问利比亚。其间,他模仿威廉二世的口吻,宣称自己是伊斯兰教的保护者。《意大利人民报》就此写道:“穆斯林世界总要有一个统一的领袖和庇护者,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去世,直到革命的凯末尔土耳其于1924年推翻了奥斯曼哈里发政权为止,哈里发起着领袖和庇护者的作用。在哈里发政权被推翻以后,伊斯兰庇护者这个职位就空了出来,现在应该由意大利元首来担任了。”③
    史证Ⅱ:到1938年,1939年之交,墨索里尼以政策大纲的形式多次申述了意大利的中、东地中海目标。1938年11月8日, 墨索里尼描绘了今后外交政策遵循的基本大纲:“目标,吉布提(Jibuti),至少要达到共管和中立的程度;突尼斯(Tunisia),或多或少施以同样的政体;科西嘉(Corsica),要归意大利人直接统治,永远不能听其法国化,边境要推到瓦河(River Var)。我对萨瓦(Savoy)不感兴趣,它既不是历史的也不是地域的意大利领土。这是我们目标的基本构图。我并不规定一年或五年亦或十年时间,那将由事件来决定,但我们必须看准这个目标。”这一单独交代齐亚诺的构想在11月30日的法西斯大议会上作为法西斯主义的目标作了郑重宣布,1939年1月8日对此还作了审定④。
    史证Ⅲ:此期意大利对“第三欧洲”计划的反应也反映出了墨索里尼的中、东地中海目标意识。1938年初,波兰外长约瑟夫·贝克访问罗马,建议由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意大利组成一个集团,用以抗衡德国和苏联的侵略威胁。此集团即所谓“第三欧洲”。意大利对此很感兴趣并表示支持,称它为“地平轴心”(Horizontal Axis)⑤尽管有罗马——柏林轴心和反共产国际协定,但是意大利仍然担心德国在东南欧的影响增加会给意大利带来不利的后果,于是,意欲借此制约德国对意大利和东南欧的压力。波兰和匈牙利之间为建立“第三欧洲”进行的密切接触鼓舞了意大利人建立“地平轴心”的愿望。1938年2月,齐亚诺告诉匈牙利驻罗马代理人说,只有“第三欧洲”计划实现了,意大利才能加强它在罗马——柏林轴心中的地位,因为这个集团的联合力量可以促使它既与德国保持友好关系又不允许德国干涉其内部事务⑥。德奥合并后,意大利邀请贝克访问罗马。贝克在回忆录中写道:“墨索里尼没有看到遏制德国对奥捷压力的任何可能性……,但是他焦虑德国在东南方的任何进一步行动。”⑦由于德国的破坏,加上这个预定的集团内部的利益和政策的分歧使得它在历史上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设想而未成形。但是这一意大利外交史的插曲还是典型地表现了意大利此时的对外政策取向:借外力以巩固其传统的东南欧、巴尔干的利益,巩固其中、东地中海霸权所必需的“腹地”,目的仍然是霸主中,东地中海。
    不仅明确地将其对外政策目标指向中、东地中海,墨索里尼意大利还为此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和行动。“东非帝国”建立起来以后,为了排除和预防英国切断意大利本土同埃塞俄比亚之间通道的可能性危险,意大利在地中海、红海建立了一系列海空基地,其中最主要的是位于西西里海峡的潘泰罗尼亚岛(the island of Pantelleria)基地和位于红海海域的杜美何拉岛(the island of Doumeijrah)基地,用以阻拦英国本土和印度、澳大利亚的陆海军力量进入地中海,尤其是中、东地中海和红海,意欲凭借这些基地称霸中、东地中海。⑧
    显然,上述种种意向决策、外交尝试和实际措施,似乎构成了一个明确不误的对外政策主题:中、东地中海霸权。但是,与此同时,墨索里尼意大利真正倾注全力的行动是不是在同一方向上呢?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