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索里尼对外政策的矛盾性(2)
放弃奥地利干涉西班牙 埃塞俄比亚战争以后,法西斯意大利的第一个重要国际姿态是与德国建立了罗马——柏林轴心。这一轴心被意大利奉为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 总的说来,罗马——柏林轴心最真确的晴雨表是在奥地利问题上。合并奥地利本是希特勒早有的目标,他在《我的奋斗》中就已将此描述为他那一代人的毕生事业。墨索里尼则以奥地利的保护者自居,因为奥地利既是意大利本土不可或缺的屏蔽,又是其中、东地中海霸权、“地中海帝国”必不可少的腹地。1934年,希特勒策动奥地利纳粹分子叛乱,陶尔斐斯遇刺,墨索里尼屯兵勃伦纳示警,宣称“奥地利的独立是意大利为之奋斗,将来还要继续为之奋斗的一个原则”⑨希特勒虽因此而收手,但并没有弃放初衷,控制奥地利仍然是其首要目标,埃塞俄比亚战争期间,墨索里尼四面楚歌,处境孤立,希特勒两面下注,不失时机地施惠于墨索里尼,改变了自己的孤立处境,把意大利从英、法一边拉了过来。墨索里尼为了感谢希特勒的“恩赐”,改变了其传统的奥地利政策,1936年1月6日,墨索里尼会见哈塞尔(德国驻罗马大使),建议通过一项德奥互不侵犯条约来解决奥地利问题。根据这样一个条约,奥地利以名义上的一个独立国家成为实际上的德国的卫星国,墨索里尼表示对此不会反对。⑩1937年4月下旬,墨索里尼和许士尼格在威尼斯进行了会谈。墨索里尼口头上向他的客人保证他“对奥地利问题的态度没有改变”,但最后的公报对于奥地利的独立问题却保持“静默”(14)7月11日,许士尼格同德国订立奥德协定,墨索里尼对自己敦促而成的这一所谓的“君子协定”十分满意,因为它将消除“德意关系中的最后障碍”。到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时,墨索里尼声明,他对为奥地利的独立“站岗”已经感到厌倦了。“目前的形势是:奥地利是第二个德国。没有德国,它不能有任何作为,更不能起来反对德国,今天意大利对这个问题已经不象前几年那样关心了,这也是因为意大利王国的发展已经转移到地中海和殖民地上去了”。(12) 1938年3月12日,德国军队开进奥地利。 墨索里尼不仅不理睬许士尼格请求援助的呼吁,反而让信使黑森亲王通知元首,“意大利正以完全冷静的态度注视着局势”,“奥地利根本不使他发生兴趣”,对此希特勒激动地表露:“请告诉墨索里尼,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件事。……永远不会,永远不会,永远不会,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我将永远不会忘记,不论可能发生什么情况……如果他万一需要什么帮助或者处于什么危险境地的话,他可以确信,不论可能发生什么情况,即使全世界都反对他,我也将坚决和他在一起。”(13)墨索里尼的态度令可能遭到国际干预的希特勒如释重负,感激涕零。意大利的这种态度应作何解释呢?墨索里尼给希特勒的电报——“由轴心协定固定下来的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决定了我的态度”(14)——给出了真正的答案。为了罗马——柏林轴心,墨索里尼牺牲了奥地利。 墨索里尼似乎政出有因,但是从其急切追求的中、东地中海目标这个角度来看,实在难于通达。很显然,这是一对截然悖离的尖锐矛盾。从意大利传统的地中海霸权野心来讲,要建立地中海帝国,必须要有广阔的近海陆地,即意大利人曾经意识到的“腹地”以为保障,没有这种腹地,也就没有地中海帝国。意大利放弃了中欧,放弃了奥地利,撤去了南欧的屏蔽,也就等于把亚得里亚海、把巴尔干,进而把中、东地中海暴露在了纳粹的门扉之前,希特勒抬足跨出大门就可直下地中海。所谓的地中海是意大利的海、德国的势力范围在波罗的海的许诺对于总是要求忠诚,但又总是撒谎的希特勒来说是丝毫不具约束力的。 与放弃中欧、放弃奥地利相关联的是持续三年的干涉西班牙内战。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之后两个月,1936年7月,西班牙爆发内战。 这对于意大利来说似乎又成了一次机会。但问题是,西班牙并不是意大利追寻的一贯目标,自一次大战以来,意大利就是着眼于中、东地中海,在干涉西班牙的同时,这一目标更是鼓噪得明确之至。另一方面,持续近三年的大规模干涉战争也不是意大利的国力所能负担的。意大利经济落后,早在1934年就已累计负债1022亿里拉(15)。在这种情况下侵略埃塞俄比亚,本身已显得勉强,更不要说经过侵埃战争的巨大消耗之后的意大利国力了。事实上,意大利也并不是没有力不从心的时候,1938年2月,齐亚诺就曾抱怨:“我们已经在西班牙下了血本了,他们还要更多吗?”(16)可为什么意大利要如此一意蛮干,并且始终持有一个只能胜不能败的信念呢? 据墨索里尼自己的解释,意大利决定援助佛朗哥“是出于重要的战略原因和政治原因考虑的”(17)。具体而言之,从战略上讲,是为了加强在西地中海的战略地位,从政治上讲,是为了镇压反法西斯运动,建立牢固的法西斯精神领袖地位,此外,刚刚从埃塞俄比亚得逞归来,自感力量强大,可以借机扩大影响,树立和巩固自己在列强中的大国形象。齐亚诺作为外长第一次会见英国大使埃里克·德拉蒙德爵士时表示,“意大利目前同欧洲其它国家在军事上处于同等水平了。”据德拉蒙德观察,这种观点当时在意大利“得到广泛接受”(18)。再者,墨索里尼追求个人威望也是一个起了很大作用的因素,埃塞俄比亚战争使他在意大利从国王到臣民那里都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声誉,只有在西班牙战场上的胜利才能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威望。从外交上讲,干涉西班牙还可以向三十年代“外交战”中一再妥协、绥靖的英法施加更大的压力,迫使它们作出更多的让步,然后,墨索里尼在越来越强于自己的希特勒面前也就有了平起平坐的资本,从而加重意大利在罗马——柏林轴心中地位和份量,这个轴心是墨索里尼忠心遵循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第一原则”。干涉西班牙仅仅是维护和坚持其即定方针的一种手段,至于为维护罗马——柏林轴心所必须作出的牺牲与其竭力鼓吹的中、东地中海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于好大喜功的典型机会主义者墨索里尼来说是绝难意识得到的。 意大利持续干涉西班牙内战达三年之久,总共在西班牙战场消耗军费85亿里拉,损失飞机759架,大炮3227门,各种机动车辆6948辆(19)总共伤亡人数达14462人,其中,死2941人,伤11296人,失踪225人(20)。如果说这种消耗和伤亡还不足以说明意大利在西班牙,在与其中、东、地中海目标截然相悖的西地中海投入了主要精力的话,请看下表关于意大利国防开支的比较。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