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俄国的近东政策(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黄鸿钊 参加讨论

这个《最后通牒》1855年12月28日发出,内容如下:(一)列强共同保护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二)多瑙河及其支流航行自由;(三)黑海中立化,禁止任何国家舰队通过海峡进入黑海;禁止俄土两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并禁止在黑海沿岸建立兵工厂和军事设施;(四)俄国放弃对苏丹统治下的正教臣民的保护权,这些臣民的宗教和政治权利将由奥法英土四国政府讨论决定,签订和约后,俄国亦可应邀参加讨论;(五)俄国将比萨拉比亚邻接多瑙河的地区让给摩尔达维亚。这些条款较诸俄国曾经拒绝接受的《四项条款》更加苛刻,更加难以忍受。并且是用最后通牒的形式提出来的,如果沙皇拒绝接受,就会招致奥地利对俄宣战。⑨
    在奥地利的怂恿下,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也致信亚历山大二世,劝他接受奥地利的建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很明显,奥普两国都已倒向英法一边。俄国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面对这一局势,亚历山大二世于1856年1月1日(13日)和15日(27日),先后两交召开大臣会议,讨论奥地利最后通牒。参加会议的大臣们和沙皇本人都认为,反对这些条件就意味着同欧洲列强作战,将会遭到更惨重失败。因此,一致决定接受最后通牒作为和谈的基础。次日,涅谢尔罗捷照会奥国驻俄大使斯特哈济,表示接受奥国“提出的五项建议,作为开始最后和谈的初步条款的草案。”⑩2月11日,当俄国代表费·奥尔洛夫参加巴黎和会前夕, 涅谢尔罗捷告诉他说:“如果拒绝接受这些条件,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其一,反对俄国的同盟将囊括所有欧洲国家,他们会对俄国实行经济封锁,并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其二,在英法的怂恿下,奥地利可能会对俄国采取军事行动。而俄国十分不愿意自己处境孤立,更加不愿发生新的军事冲突。”于是只得接受条件,坐到谈判席上来。(11)
    四、俄国在巴黎和会中的对策
    巴黎和会于1856年2月25日开幕,这是1814 年以来第一次召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欧洲的主要国家英、法、俄、奥、普、撤丁和土耳其等7国参加了这次和会。与会的各国代表为法国的外交大臣瓦利夫斯基伯爵(担任会议主席)、英国外交大臣克拉伦敦和驻法大使考利、奥地利外交大臣布沃尔和驻法大使赫布奈尔、俄国的奥尔洛夫伯爵(沙皇的宠臣,参与外交工作的宪兵司令)和驻英大使布隆诺夫男爵、土耳其的阿里帕夏和马赫德尔·杰米尔以及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普鲁士由于不是参战国,一度被会议拒之门外,直到3月16日讨论海峡问题时,才以1841年7月海峡会议签字国的资格派首相曼托依费尔出席和会。
    俄国由于战争失败,处境十分严峻,但经过涅谢尔罗捷的冷静分析,认为这些反对俄国的国家存着利害冲突,矛盾重重,英国是俄国真正的死敌,法国则决不肯无止境地充当英国军事阴谋的追随着,他正努力摆脱目前对英国的某种依赖关系,而同维也纳建立愈来愈密切的关系。俄国政府看到了这种迹象,决定加以利用。
    涅谢尔罗捷认为,俄国在和会上有两种对策,一是联合英国,即满足其在亚洲的特殊企图以达成和解,以此来孤立奥地利,使之完全放弃修改比萨拉比亚疆界的要求,而同俄国妥协;二是联合法国,利用法奥已达成的协议与他们结合,组成反英同盟共同打击英国的图谋,迫使它放弃过分的要求。涅谢尔罗捷倾向于实行后一种联合,确定在和会上的外交策略是全力争取法国的支持。
    俄国参加和会的首席代表奥尔洛夫启程之前,驻英大使布隆诺夫已受命于2 月中旬从伦敦赶到巴黎,观察动向,收集情报。14日和16日,布隆诺夫与法国外交大臣瓦利夫斯基会谈了两次,双方陈述了各自的立场,共同分析了即将举行的和会的形势。2月19日,布隆诺夫致电涅谢尔罗捷,向他详细汇报了从法国政府所得到的讯息。
    关于法国对和会的态度,拿破仑皇帝明确表示,“他将担当敌对各方调停者的角色,”他将作出一切努力来消除可能会延缓谈判过程,也可能会使谈判失败的种种困难。他说:“这些应该预见到的困难将不是来自法国,而是一方面来自英国,另一方面来自奥地利。”因为英国态度强硬,对签订和约缺乏强烈愿望,而宁愿把战争打下去,只是法国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英国坐到谈判桌上来。但是法国不愿意把法俄关系公开,以致损害法英联盟,因此不得不在行动上极为谨慎。拿破仑三世自认负有使冲突双方达成和解的使命并将毫不犹豫地、极有分寸地和巧妙地来实现和平。希望俄国对此表示谅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