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古代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的风俗和文化(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莫任南 参加讨论

二婚姻丧葬习俗
    古代欧亚草原游牧民族都保留氏族群婚制残余。这一方面是因为风俗习惯往往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统治贵族为了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加以利用的缘故。
    希罗多德说斯基泰人和阿马松人开战,初不知阿马松人全是妇女,后来发现了,便决定派年轻男子到她们那里去,希望同她们生孩子。阿马松人在每天正午时分,都分散开来漫游作乐。斯基泰人见了,也跟着这样做。“当妇女们独自一人漫游的时候,一个年轻的男子便缠住了她们中间的一个人。妇女并不加以抵抗而是任凭他为所欲为;但(由于他们彼此之间言语不通)她不能向他讲话,她向他作手势表示应该有两个人,即要他第二天再带一个年轻人到同一地点来,而她也把另一个妇女带到这里来”(15)。就这样其他斯基泰人也就同阿马松人发生了性的关系。这一传说反映斯基泰人古老的普那路亚氏族群婚。当希罗多德时代,这种群婚形态已成过去,但留有残余。斯基泰人可娶几个妻子,并有娶后母的习俗。希罗多德说,司库列斯在父王阿里亚佩铁司死后,“便继承了王位和他父亲的那个名叫欧波伊亚的王后”(16)。玛撒该塔伊人也保留有群婚制残余。“他们每人娶一个妻子,不过他们的妻子却是随便和别人交媾的”。“玛撒该塔伊人男子感到有性交需要时,在妇女乘坐的车前挂上一个箭袋,他就可以不怕任何人在中间干涉而任所欲为了”(17)。女子和男子有这等性的自由,显然那只要求妇女保持贞洁,对男子并无限制的一夫一妻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匈奴表面上一夫一妻,实际上一夫多妻。因为匈奴有“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18)的风俗。这风俗为原始氏族社会群婚制残余,普遍流行,不限于某一阶层。甚至汉元帝时嫁呼韩邪单于的汉族姑娘王昭君,在呼韩邪死后,也得依从其俗,转嫁呼韩邪前妻子复株累若鞮单于为妻。匈奴是一军事强国,生产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一,丁壮均编入“甲骑”。为维持军事武装力量,必需免除骑卒后顾之忧。妻后母报寡嫂风俗起到稳定军心作用。因为丁壮若战死,其孤儿寡妇便自动转入亲属帐中,不会发生流离失所,无所依靠的情况,更不会有被迫卖子女为奴的问题。中行说指出,匈奴“父兄死,则妻其妻,恶种姓之失也”(19)。或谓妻后母报寡嫂是氏族防止财产转移,劳动力外流的一项措施,这种经济因素自然也是存在的。对统治贵族来说,子娶父妾和弟妻寡嫂还具有维系、巩固世姓贵族之间的团结,调和各统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作用。恩格斯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20)。在乌孙,妻后母报寡嫂风俗同样存在。汉武帝以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嫁给乌孙昆莫。昆莫因年老,“使其孙岑陬尚公主”(21)。乌孙风俗,不仅可妻后母,还可妻后祖母。为了政治联盟,游牧民族还有互换女儿为妻的。史载:“康居王以女妻郅支(单于),郅支亦以女予康居王”(22)。这是氏族群婚制残余受到政治的强烈干预而呈现出的特殊形式。
    妻后母报寡嫂这种氏族群婚制残余形态,古代农耕民族也曾有过;但在那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伦理道德的变化,不久就逐渐消失了。游牧民族由于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则长期保留这种风俗,使之成为游牧社会的一大特点。
    游牧民族相信灵魂不死,崇拜祖先。他们为求得祖先、部落首领的庇护、保佑,有一套丧葬仪式。斯基泰人死后,亲属把他放在车上,拉着走访生前友好,40天后才能埋葬。如果死者是称作国王的部落联盟首领,各部落人民必须表示沉痛的哀悼,“他们割他们的耳朵的一部分,剃了他们的头,绕着他们的臂部切一些伤痕,切伤他们的前额和鼻子,并且用箭刺穿他们的左手”(23)。国王埋葬时,斯基泰人要将“国王的一个嫔妃绞死殉葬,他们同时还埋葬他的一个行觞官、厨夫、厩夫、侍臣、传信官;此外还有马匹,所有其他各物的初选品和黄金盏”(24)。这些都是为国王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所作的安排。近代考古学者在斯基泰人“王”塚中发现“贵重的兵器、精美的器皿和一些杀殉的男女奴隶骨架。此外往往还有数十具马骨架”(25)。这证明史书记述确为事实。
    匈奴也有和斯基泰人相似的丧葬习俗。东汉耿秉为度辽将军,“匈奴怀其恩信……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流血”(26)。梨即{K5E704.JPG}字,古通用。{K5E704.JPG}面哀痛是匈奴古习,后北匈奴西迁,仍保留此习。约尔丹尼斯说,阿提拉死,“匈奴各部人民截去头发的一部分,将面孔割上深深的伤痕。勇敢的匈奴人表示悲痛是以男人的血,而不是以女人的哀号流泪”(27)。匈奴埋葬,有“棺椁金银衣裳”,若为单于,还杀人以殉,“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十百人”(28)。蒙古诺颜山匈奴墓葬中出土物品中有金银、衣物、木棺和众多的发辫。发辫当是殉葬的“近幸臣妾”的。文献记载,真实可信。
    玛撒该塔伊人丧葬略有不同。他们土埋病死的人。对于老人,他的同族人会“全部集合到他这里来把他杀死,并且燉他的肉用来大张饮宴。在这之外,家畜当然也是要和他一同被屠杀的。他们认为这乃是死者的最高的幸福”(29)。这是原始社会最粗野的人肉圣餐礼,人们认为族人分享老人的肉,即可得到他的灵魂的保护。婚姻丧葬习俗最能体现民族心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民族心理互异。游牧民族的婚姻丧葬习俗,在同时代农耕民族的眼里,简直不可思议。中原汉人说匈奴妻后母报寡嫂是“不知礼义”(30)的禽兽行为,自然更不知保留这习俗所具有的社会意义。{K5E704.JPG}面割耳表示对首领的忠诚哀痛,与勇武好斗和原始的“尚血观念”有关。后来突厥人、马札儿人、塔吉克人都继承这习俗,这也是令农耕民族困惑不解的。古代欧亚各游牧民族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较农耕民族为低,它们大量保留了某些氏族社会的残余,甚至象人肉圣餐礼这样野蛮落后的习俗,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来,完全可以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