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约美国使用核武器的主要因素 美国政府将核武器作为一张王牌,试图以此迫使中国让步,结果却适得其反,遭到了国内民众和盟国的强烈反对,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这无疑给艾森豪威尔、杜勒斯造成巨大的压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一意孤行。事实上,美国国内舆论一直对美国是否应帮助国民党军队守住大陆沿海岛屿存在严重分歧。从杜勒斯发表《新港声明》至9月9日,在白宫收到的640封公众来信中,470封要求美国不要卷入这场战争。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62%的受访者表示反对美国干涉金门、马祖。知名政治评论家艾尔索普(Joseph Alsop)发表文章,批评“决策者把美国的处境描绘得如此奇特,要么我们参与防御这些破烂的沿海小岛,要么在全球范围内遭受更多不可估量的损失”。(38)前国务卿艾奇逊指责《新港声明》说,“我们的政府已经最不明智地将自己陷入了一种它不能控制的局势中”,“我们似乎不是茫然就是毫不在乎地滑向与中国的战争,一场既没有朋友也没有盟友的战争”。曾在杜鲁门政府担任空军参谋长的芬勒特(Thomas Finletter)认为,那种为了美国的安全有必要帮助国民党军队守住金门、马祖的说法,纯属“一派胡言”。《华盛顿邮报》等纷纷发表文章,对政府的强硬政策提出批评。据《纽约时报》透露,美国国务院收到的5000封公众来信和电报中,80%反对政府现行的政策。一些知名东亚问题专家、知识界精英也对政府的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39) 美国国会则不断向行政部门施加压力,反对美国军事干涉中国沿海岛屿。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格林(Theodore Green)向艾森豪威尔表示,这些中国沿海岛屿对台湾的安全并不重要,如果美国为了这些小岛而与中国发生战争,“那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因为对美国安全并非重要的争端而卷入的军事冲突”,美国政府既不会得到盟国的支持,也不会得到美国民众的支持。参议员富布赖特(William Fulbright)、曼斯菲尔德(Mike Mansfield)、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约翰·肯尼迪、林登·约翰逊等都拒绝支持艾森豪威尔的危机政策,强调如果为了中国沿海岛屿而引发一场战争,那将是“一场悲剧”,要求慎重行事。参议员莫尔斯(Wayne Morse)甚至提出,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坚持现行的“好战政策”,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就应受到弹劾。20多名民主党参议员公开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把我们带到了即将被盟国孤立的边缘,到了仓促发动一场核战争并且孤军作战的边缘”。甚至不少共和党人也对美国政府的战争边缘政策表示不满,认为在金门、马祖问题上与中国发生战争,“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杜勒斯对此哀叹道,美国政府难以让人们认识到危机的“真正问题”所在。(40) 在美国政府内部,反对在中国沿海岛屿地区使用核武器的声音一直存在。国务院负责政策规划的助理国务卿史密斯(Gerard C.Smith)多次对军方的强硬立场提出异议。实际上,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有关在远东进行一场有限核战争的报告时,他就曾警告说,在远东一场有限冲突中使用核武器,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并对美国过分依赖核武器的做法感到不安。他认为,这些沿海岛屿除了在心理上的意义外,并没有什么战略价值;如果参联会使用原子弹轰炸上海、杭州、南京和广州等地的目标以及解放军直接用来攻击沿海岛屿的基地,尽管只是低当量的原子弹,但其威力也与二战时期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的原子弹相当。鉴于被攻击的地区人口稠密,估计会造成数以百万计平民的伤亡。史密斯非常担心,如果美国真的对南京、上海、广州实施核打击,那将迫使苏联卷入,并会对台湾和第七舰队使用原子弹。那样一来,美国要么接受失败,要么对中国实施大规模的核打击,而这很可能导致一场与苏联的全面战争。在给杜勒斯的备忘录中,史密斯强调,无论是否使用核武器,美国的军事干预都不会得到主要盟国的支持,而且还会大大削弱美国与盟国的关系。他警告说,“如果我们使用核武器,将会迫使日本、菲律宾和亚洲其他国家进一步走向中立”,并最终与中国妥协。他建议应重新审视美国对中国沿海岛屿的政策,否则将会面临更加危险的选择。(41)针对杜勒斯有关战术核武器不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说法,史密斯请五角大楼的核武器专家就实施有限核打击的后果向杜勒斯汇报。据这些专家估计,即使使用战术核武器攻击中国的炮兵阵地,也将会造成18.6万平民的伤亡。史密斯称,这次汇报之后,他再也没有听说过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42)鉴于国内外舆论的普遍反对,就连一向主张不惜使用武力帮助国民党坚守沿海岛屿的助理国务卿饶伯森也告诫参联会,在使用核武器问题上应慎重行事,否则将使美国在世界上陷于“彻底孤立”的境地。(43) 同样重要的是,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强硬立场遭到了美国主要盟国的强烈反对。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施加压力,敦促其放弃卷入金门、马祖的危险政策。(44)为取得英国的支持,杜勒斯曾致信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极力渲染国民党军队守住沿海岛屿的重要性,称一旦国民党失去这些岛屿,就会在远东地区造成连锁反应。他认为,如果美国对中国沿海岛屿局势进行干预,不使用原子弹难以成功,并承诺只使用没有放射性尘埃的小型空爆炸弹。他表示,这一前景虽然“令人沮丧”,但是美国必须面对,因为美国的整个国防体系越来越要求一旦发生冲突,使用核武器将是“很正常的事情”;“虽然采取强硬的行动要承担风险,但无所作为的危险则会更为严重”。他甚至认为,“如果美国给人以在威胁面前退缩的印象,则整个自由世界在远东的防御体系就会瓦解”,希望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英国政府都能够同美国站在一起。麦克米伦明确表示,美国的政策不可能得到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的支持,杜勒斯所建议的行动很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奏”。麦克米伦强调,英国没有为远东局势对美国承担任何义务,建议通过华沙会谈,或者提高中美会谈级别来解决问题。美国驻英大使惠特尼(Jock Whitney)向国务院报告说,即使美国使用常规武器攻击中国大陆上的目标,也会遭到英国公众的强烈谴责,美国的行动不会得到工党、自由派人士甚至保守党的支持;倘若使用核武器,则英国公众的反应会对美国更为不利。(45) 美国新闻署署长艾伦(George V.Allen)向杜勒斯强调,美国已经在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如果再在远东地区使用这类武器,将会在世界上引起极为强烈的反应,在政治上对美国极为不利。新闻署副署长沃什伯恩(Abbott Washburn)告诫说,如果为了这些沿海岛屿而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或许除了蒋介石和南朝鲜的李承晚赞成外,美国将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不会得到任何盟友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还将对美国的声誉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美国或许会因此永远为世人所蔑视。不仅如此,苏联可能会秘密向中国提供核武器,美国在台湾、冲绳和菲律宾等地的基地将成为主要的报复目标。(46) 现实使杜勒斯不得不承认,没有一个盟友愿意支持美国对中国沿海岛屿进行军事干涉,由于这场危机,美国政府和国会以及与盟国之间的关系紧张到了几乎“破裂”的程度,而且华盛顿绝大多数媒体都对美国的政策持反对态度。他甚至担心由美国一手策划成立的北约和东南亚条约组织正在“走向解体”。(47)艾森豪威尔也认识到,“多达2/3的世界舆论和50%的美国舆论反对我们一直在遵循的方针”。他曾这样评论舆论的作用:“新的热核武器非常强大,然而,在促使美国遵循某些特定政策方面,它们却不及今天的世界舆论那样有力”。(48)虽然言过其实,却也清楚地说明公众舆论是促使美国政府转变强硬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制约美国使用核武器的还有一个重要外部因素,那就是中苏同盟的存在。尽管中国炮击金门事先并没有同苏联领导人协商,甚至没有告知苏方,但1958年7月下旬赫鲁晓夫对北京的访问无疑使美国情报部门和决策者感到,中国这次炮击金门不仅得到了苏联的支持,而且很可能是双方密切合作的结果,意在显示“共产主义仍在采取攻势”。(49)危机期间,赫鲁晓夫于9月初和下旬两次致函艾森豪威尔,强调美国对中国的打击就是对苏联的打击,苏联将对此采取报复行动。苏联的主要媒体也频频发表社论和文章,谴责美国在台湾海峡的侵略行动,表示苏联将与中国并肩战斗,并警告说,美国在远东的任何侵略行动,都不可避免地会使整个国际局势尖锐化,同时使战争蔓延到其他地区。杜勒斯的《新港声明》发表后,苏联《真理报》、《消息报》及军方的《红星报》等相继做出反应,重申如果美国进攻中国,苏联不会坐视不顾。对此,美国政府不可能置若罔闻。国务院情报研究处认为,与苏联以前小心谨慎的立场相比,苏联此次的态度明显变得强硬,这是1949年以来苏联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所给予的最为有力的支持,预示着它愿意比以前冒更大的风险。(50)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分析,如果中美之间的对抗限于台海附近的中国大陆地区,并且只使用常规武器,苏联很可能不会直接军事介入,而只是向中国提供道义、政治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援助。但是,如果冲突持续很长时间,特别是在区域和规模上扩大到一定程度,苏联势必加大对中国的支持。苏联对美国使用核武器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进攻的规模、投放核武器的区域范围以及整个事态的发展。如果美国对中国内地目标实施核打击,几乎可以肯定,中国和苏联会对美国的军事基地及部署在远东的核力量进行报复。苏联或许为了避免直接卷入,采取向中国提供核武器的办法。即使美国只是在金门、马祖附近地区使用核武器,也不能排除中国和苏联对美国在台湾的基地以及第七舰队进行核报复的可能性。而一旦确信局势的发展会不断损害和威胁到中国共产党政权,苏联很可能不顾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直接攻击与中国作战的美军。(51)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的研究报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52)苏联在危机期间的强硬表态势必对美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在考虑对中国实施核打击时,美国决策者深感担忧的就是这会使苏联卷入,从而引发一场全面冲突。(53)鉴于整个美国正处于“导弹差距”的恐慌之中,此时挑起一场核战争对美国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