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史的著作很多,涉及的范围甚广,包括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在文化史方面,周一良主编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和周一良的《中日文化关系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是三部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著,体现了周、季老一辈史学家学贯中西的深厚素养。此外,周谷城和田汝康主编了一套《世界文化丛书》,已出约20种(翻译除外)。这是我国第一套比较全面地介绍世界文化的大型丛书,涉及世界历史上有影响的各时段、各地域、各族别的文化现象、文化运动、文化思潮和文化形态,内容相当丰富。政治史方面,老一辈学者日知主编的《古代城邦史》(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很有特色。日知认为城邦制度遍及古代世界,非希腊、罗马所独有。这一看法虽为一些学者所反对,但终不失为一家之言。经济史的著作较少,马克垚的《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及其姊妹篇《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值得注意。作者运用比较史学方法,指出在封建时代东西方社会的发展虽然有其各自的特点,但并非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军事史方面,我国的研究重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近年来已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五六部专著。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界普遍忽视甚至贬低中国抗日战争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所做出的贡献,这是极其错误的。我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有理有据地做了深刻的阐述,重要论文有刘思慕等四人合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历史》1980年第4期),齐世荣的《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学者论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宋时轮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世界历史》1985年第8期)等。关于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俞辛焞的《满洲事变期の中日外交史研究》(东方书店1986年日文版)和徐蓝的《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是两部根据大量原始资料写成的、具有作者独到见解的专著。二战前史,也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朱庭光主编的《法西斯新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是我国关于法西斯主义研究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反映了我国学者在本世纪80年代末所达到的研究水平。本书对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运动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主要类型、阶级关系、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等,都有相当具体的分析,比起本世纪50、60年代同类著作的空泛之论确实大有进步。此外,还有两部内容充实的论文集,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室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世界军事历史研究室编的《三十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与军备》(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国际关系史方面,出版了多部教材和大量论文。刘同舜主编的《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已出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991年出版),以国际关系为主要内容,是一部半资料、半著作性质的读物,但取材丰富,论述具体,颇有参考价值。华庆昭的《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主要是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杜鲁门图书馆等处所藏的档案写成的,不仅史料丰富,分析亦有独到之处,是一部颇值一读的学术著作。在中外关系史领域,有一些水平较高的著作,如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等,这些在介绍中国史的研究成果时都会涉及,毋庸费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