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前景(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齐世荣 参加讨论

专题史的著作很多,涉及的范围甚广,包括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在文化史方面,周一良主编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和周一良的《中日文化关系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是三部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著,体现了周、季老一辈史学家学贯中西的深厚素养。此外,周谷城和田汝康主编了一套《世界文化丛书》,已出约20种(翻译除外)。这是我国第一套比较全面地介绍世界文化的大型丛书,涉及世界历史上有影响的各时段、各地域、各族别的文化现象、文化运动、文化思潮和文化形态,内容相当丰富。政治史方面,老一辈学者日知主编的《古代城邦史》(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很有特色。日知认为城邦制度遍及古代世界,非希腊、罗马所独有。这一看法虽为一些学者所反对,但终不失为一家之言。经济史的著作较少,马克垚的《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及其姊妹篇《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值得注意。作者运用比较史学方法,指出在封建时代东西方社会的发展虽然有其各自的特点,但并非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军事史方面,我国的研究重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近年来已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五六部专著。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界普遍忽视甚至贬低中国抗日战争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所做出的贡献,这是极其错误的。我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有理有据地做了深刻的阐述,重要论文有刘思慕等四人合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历史》1980年第4期),齐世荣的《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学者论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宋时轮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世界历史》1985年第8期)等。关于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俞辛焞的《满洲事变期の中日外交史研究》(东方书店1986年日文版)和徐蓝的《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是两部根据大量原始资料写成的、具有作者独到见解的专著。二战前史,也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朱庭光主编的《法西斯新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是我国关于法西斯主义研究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反映了我国学者在本世纪80年代末所达到的研究水平。本书对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运动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主要类型、阶级关系、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等,都有相当具体的分析,比起本世纪50、60年代同类著作的空泛之论确实大有进步。此外,还有两部内容充实的论文集,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室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世界军事历史研究室编的《三十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与军备》(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国际关系史方面,出版了多部教材和大量论文。刘同舜主编的《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已出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991年出版),以国际关系为主要内容,是一部半资料、半著作性质的读物,但取材丰富,论述具体,颇有参考价值。华庆昭的《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主要是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杜鲁门图书馆等处所藏的档案写成的,不仅史料丰富,分析亦有独到之处,是一部颇值一读的学术著作。在中外关系史领域,有一些水平较高的著作,如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等,这些在介绍中国史的研究成果时都会涉及,毋庸费词。
    现代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课题,近些年成为我国世界史学界和中国史学界都很感兴趣的对象。世界史学界方面,罗荣渠的几篇论文,如《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具有理论的深度。吴于廑主编的3卷本《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1990年版, 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是专门研究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论文汇编。吴于廑以敏锐的眼光,把15、16世纪作为宏观历史的研究重点。他认为:“十五、十六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从欧洲西北角的一隅之地率先开始的由农本向重商的变化,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的变化一旦发生,就不可能以欧洲西北角这一个地区为限,古老的以亚欧大陆偏南地带为主的农耕世界都不能阻挡西欧这一率先变化对它们的影响和渗入,也都不能不依其自身的条件对这种影响和渗入作出各式各样的反应。吴于廑正确指出,认识和深刻理解由15、16世纪开始的世界历史的新的发展,对我国今天作出历史的选择,明确我们的方向,都是有益的。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专著不少,侯建新的《现代化第一基石》(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陈勇的《商品经济与荷兰近代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钱乘旦主编的《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姜德昌和夏景才主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等,都各有所长,可资参阅。
    研究外国史学史,既能帮助我们了解外国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又能从中吸取可资借鉴的东西。但是,研究外国史学史的难度很大,单是把某位大家的著作草草看上一遍,就需要穷年累月的功夫。从本世纪60年代到现在,我们已从对外国史学史的一般介绍进展到比较具体、深入的分析,但主要限于西方史学方面,东方史学史的研究则很薄弱。迄今为止,齐思和、吴于廑、耿淡如、何兆武、张芝联、谭英华、朱本源、杨生茂、丁则民、庞卓恒等人已经发表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论文,或就某个学派和著名史学家,或就某个问题,作了专门的论述(23)。此外,还出版了两部专著,即郭圣铭的《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和孙秉莹的《欧洲近代史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总的说来,外国史学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第二时期,我国世界史学科终于有了自己编写的工具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卷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编辑委员会主任陈翰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出版)。该书是我国世界史学界几百位研究人员经过反复讨论,多次修改,通力合作的结晶,是迄今为止各种工具书中水平最高的一种。当然,由于我国世界史学科还处在奠基阶段,《外国历史》中仍有一些缺点和错误,有待今后修正。在大型工具书中,还有朱庭光主编的8卷本《外国历史名人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重庆出版社1982—1985年版)和朱庭光主编、张椿年副主编的10卷本《外国历史大事集》(重庆出版社1986—1989年版)。吴于廑主编的《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是为适应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教学之用而编制的。但这部地图不仅可供一般查核之用,而且具有“亦图亦史”的特点,每一幅图都配有简要的说明,综合起来可以看出世界历史的进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