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时期的研究工作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终于出版了若干种史料汇编。为配合大学的世界通史教学,出版了一套由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中古部分和近代部分分别由林志纯、郭守田、蒋相泽任主编。另有齐世荣主编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以上各书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多次再版)。还有一套《世界史资料丛刊》,最初的主编是杨人楩,到1966年已出12种13个分册,原由三联书店出版,1962年底起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9年后《丛刊》重新上马,上古、中世纪、近代和现代部分分别由林志纯、戚国淦、张芝联、齐世荣担任主编。这套《丛刊》按时代、国家或地区、事件分册出版,每本约10万字,所收均为原始文献,不仅可作为大学生的学习辅助读物,也可供专业研究人员参考。在原始资料不易觅得的情况下,《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和《丛刊》对于提高我国世界史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无疑是有相当价值的。专题性的史料汇编,则有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取材主要据各国外交文件,全书约65万字,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提供了外交方面的一些基本史料。 提高必须建立在普及的基础上,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世纪60年代初由吴晗任主编的《外国历史小丛书》,自1979年起由陈翰笙继任主编,至今已出版480种,印刷数达百万册。这套小丛书大体上能做到深入浅出,事实具体,观点详明,它们为普及世界史知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我国的世界史学科在第二时期已经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这是世界史学科向横广方面开展的时期。虽然从总体上讲水平还不够高,但在某些方面,例如吴于廑所研究的世界通史和15、16世纪史,周一良所研究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季羡林所研究的中印文化交流史,我国的水平是相当高的,走在世界前列的。在看到自己的不足时,也不应妄自菲薄。 世界史学科在第二时期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世界史学科也相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国运盛则学术兴,一般说来如此。这从世界史学科在1978年以后的蓬勃发展,看得尤其清楚。第二,1976年以后,经济兴旺,政治稳定。经济兴旺从物质条件上保证了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如大量购置外文图书、选派留学生等),宽松的政治环境则使学者敢于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充分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试想,在1966年以前(更不用说“文化大革命”期间),谁敢写一本像李显荣的《托洛茨基评传》那样的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或者像胡钟达的《再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那样的文章呢?第三,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外国的学者请进来,我国的学者派出去,不仅请进派出的人数非往昔可比,而且交流的国家范围也不再限于欧美几个大国和日本。非洲、拉丁美洲的史学家都有来华讲学者,我国也有留学生和专家去那里进修和作学术访问。我们的眼界大大开阔了。解放前是学欧美,解放后一段时间学原苏联,现在则博采众长,不再以某一或某几个国家为依傍,能够独立地进行自己的学术探索。 第二时期还将延续几十年,这是因为从1949年到现在只有44年的时间,再把“文化大革命”的10年除去,实际只有三十几年的时间。三十几年,对于奠定一门学科的基础来说,是太短了。所以,还要再过几十年,我国的世界史学科才可以进入它的第三时期,即发展时期。 三 对未来的第三时期——发展时期——只能略做展望。这将是我国世界史学科在进一步普及的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时期,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第一流水平的时期。为什么作这样的估计呢? 首先,发展世界史学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24)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也讲到:“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落后。”我们今天在向外国借鉴时,当然不能像清朝士大夫那样只想“师夷之长技”,即只学他们的“船坚炮利”,而是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但什么是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这需要下一番研究、分析和鉴别的硬功夫,决非草草所能判定的。要实现这一艰巨任务,世界史学科大有可为。因为要判断什么是先进文明成果,特别是要予以吸收和利用时,那就不能仅满足于对其现状的了解,还必须深入一步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和形成过程。比如,许多人都希望迅速赶上发达的工业国家。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历程及其发展的深层原因,而是就工业论工业,那么就只能走模仿的道路,跟在它们屁股后面跑。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会知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发达工业,除了它们率先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这个重要因素外,还由于它们有发达的科学和教育作为基础。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在1919年就读哈佛大学时就曾对吴宓说:“今则凡留学生,皆学工程实业,……而不知实业以科学为根本”(25)。这个看法是很深刻的。至于教育,早在12世纪,西欧已经建立了最早的一批大学,后来举世闻名的牛津大学就是在1167年创立的。大学的出现为16世纪开始的科学革命创造了条件。历史经验说明:要想有一个发达的工业,还必须同时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总之,今天的世界已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越发展,我们就越需要加强对外界的联系和了解,从而世界历史这门学科的作用也就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