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与希特勒的经济政策剖析
对希特勒统治12年间的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西方有学者称之为“经济奇迹”,而把这种“奇迹”的出现归于希特勒实行了“将所谓的‘经济自治管理责任制’和国家一般干预相结合”的“新的经济体制”,而且认为“从原则上和长远观点看,这种经济体制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它意味着既不要自由的市场经济也不要全面的计划经济”,“而是根据需要,排除对使用经济政治工具的固执已见顾虑,选择看来为实现其目标所需要的手段”,即“通过部分的计划和继续利用价格机制,作为经济干预的手段,以协调经济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北京版,第68—69页。) 不可否认,希特勒上台后,花费了很大力量,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经济问题,而且确也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到1936年,德国的工业产量超过了1929年的水平,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德国经济造成的大破坏,迅速恢复了过来;同时,希特勒上台时国内存在600万失业者,这时也基本就业了(1933年9月,失业率为20%,1936年9月时,仅为5.7%)。尤其1936年9月实施扩军备战的“四年计划”之后,德国的重工业产量有更大幅度的上升,1937年,德国工业产值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已占13.4%,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居于英、法之上。侵波前夕,德国许多最重要的合成产品的生产,如氮、燃料、橡胶、人造纤维等,都居世界首位了。德国已建立了为发动侵略战争服务的经济基础。战争开始后,由于经济完全转上战争轨道,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1939—1943年,工业生产增加了15%至20%,1944年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包括英国和苏联在内,唯有德国高于1938年,而其他国家均未达到1938年的水平。在此期间,德国的军工生产有了显着的提高,军备和消费品在数量上能够满足战时的需要,基本材料工业的产量能够保证长期内不依赖国外的进口,大量储存了各类备用物资。 对于希特勒专政时期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及希特勒所采取的经济政策,究竟怎样认识和分析,本文拟作些探析。 一 希特勒统治年代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同步协调发展,而只是工业生产主要是军事工业的增长和扩大,构成国民经济重要部分的农业、轻工业以及人民群众所需的食品工业却停滞不前,或者畸形缩减。这是希特勒建立的以军事工业为重心及其恶性膨胀的战争经济体制导致的必然结果。 希特勒上台伊始,在向兴登堡总统提交的四年计划中提出:要大规模地、高速度地发展军事生产,消灭失业现象;对处于贫困中的农民给予救济;建立粮食基地,做到自给自足,等等。但是,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希特勒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了建立战争经济体制,为进行侵略战争建立经济基础和扩充经济实力,所以希特勒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军事工业以及与此有关的工业。他执政的头三年,投入军事工业的资金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1933年占23%,1934年占49%,1935上升到57%。1936年9月宣布实施扩军备战的“四年计划”后, 希特勒更是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军事工业。此后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军用产品的增长很快。军用产品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重,1936年为8%,到1939年则增加到23%。前后仅四年时间,已是成倍、甚至几倍的增长。1939年9月, 德国的武器和军用装备的生产,比1933年增长了11.5倍,飞机制造差不多增加了22倍。军火产量,1939年时,德国已为英美两国总和的两倍多。 战争开始后,由于德国国内全面实行军事化,经济完全转上战争轨道,一切服从战争,一切服务军火生产,所以军事工业获得了猛速发展。1944年,德国的军事生产开支高达710亿马克,从业人数约520万人,军事产品约占全部产品的五分之四。从1941年12月到1944年6月之间,军备工业职工增加28%,同期生产增长230%。 虽然工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增长和提高,但是,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的农业,一直处于停滞不振的局面。1933—1939年,小麦和黑麦的产量,除1938年和1939年收成较好以外,其他年份均低于1933年。燕麦的产量到1939年一直未达到1933的水平,大麦、土豆、甜菜的总产量,1939年虽然超过了1933年,但是增长幅度不大。有的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不多,有的还有所下降。比如,小麦的单产1913年每公顷为23.6公担,1931—1935年减为21.2公担,1937年为21.7公担。1938年,纺织原料大约还有80%必须仰赖进口。饲料、水果和脂油仍然不足,其中脂油严重不足,有40%的消费量必须从国外进口。与农业相关的养畜业也没有明显变化,猪、羊头数有所增加,但牛的存栏数基本没有增加,而且肉用牲畜的价格低于1913年的水平。而其他产品的价格均高于1913年的水平。希特勒上台后,由于把重点放在扩军备战上,采取了把可耕地用作建造兵营、军事基地、练兵场和防御工事以及高速公路等军事设施,这样就使农业耕种面积不断减少,侵波前夕,耕地面积减少100万公顷以上,1931—1939年人口增长接近19%,而农用地面积反而减少,其中耕种面积减少近13%。所以直到1939年,德国食品自给率仅为83%,希特勒提出的“最大限度实现自给”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同时,希特勒上台不久,还宣布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农村容克地主阶级和新的富裕农民阶层的法令比如1933年9月29日公布的“农地继承法”(或称“农庄继承法”)规定,凡属“亚利安人血统”占地7.5到125公顷农户,才有权将土地传给长子,不准出售或转让。根据该法建立了64万家继承农庄,占有约40%耕种土地,共有人口500万人。到1938年, 世袭农户发展到68.5万家,占农户总数的1/0稍多一点(1939年全国有农户共666.2万家),占地1660万公顷,即占全部耕地的一半。由于“农地继承法”和其他法令的施行,财政资本家纷纷来到农村,并大量掠夺土地,他们还同农村原来的容克地主相勾结,在酒精、食盐、啤酒等制造业和采矿业中,不断扩张势力和影响,迫使大批中小农户出卖土地,而他们则成为土地的垄断者。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