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与希特勒的经济政策剖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肖汉森 参加讨论

随着战争的进行,农业停滞不振的局面进一步扩展,农牧业的总量不断下降,战时德国的军民所需粮食总额比战前增加,只得用掠夺占领区的粮食来弥补。即使这样,希特勒还不得不几次削减粮食的配给量。战争结束时,纳粹德国的农作物总产量比战前下降约15%。其中粮食总额下降10%,猪的总头数下降到战前水平的60%。所以,德国的劳动者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这完全是片面发展军事工业、进行侵略战争的后果。
    在“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下,人民所需要的其他日用产品也日趋减少。希特勒上台初期,虽采取了一些保存小业主的措施,但随着扩军备战的开展,为了加速发展军工业,纳粹政权与垄断企业相结合迫使成千上万的小企业主抛弃他们的企业。1936年底,希特勒政府对国内300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的18万个工业企业逐个进行登记,并对各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改造其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等等,都分别作出规定,凡不能改造成为战争经济服务的企业,有的强迫转产,有的责令停办。直到1938年,剥夺小业主企业所有权的过程是通过直接采取行政措施,或是通过拒不提供原料和缩减贷款等办法,使手工业者的各项经营活动无法进行来完成的。在托拉斯的压力下,1932—1939年有数万家小工商企业消失了。1936年4月—1938年4月,仅手工业者就有10.4万人变成了领工资者。从1938年起,纳粹当局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以进一步强化垄断资本的地位,加速使小业主破产的进程。比如1939年3月4日和3月7日,先后公布两项法令都规定,凡营业额达不到某种限度的所有企业,或一些企业的经营“不适合”需要者,必须停业或者“受雇于大工业企业”。特别是战争年代,纳粹当局在工商业领域采取了许多“临时集中化”措施。如1943年1月30日公布了“关闭企业的法令”,9月7日公布了“商业集中化”的法令。 受害者主要是小业主,如战争期间从商业界抽走劳动力200万人, 这样就使商业不断萎缩。纳粹政府还用在一些工业部门强制建立卡特尔的办法,使一些小企业被大企业吞并。
    正因为希特勒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军事工业,而对农业、轻工食品等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减少,所以,形成了两大部类的生产比例严重失调,增长速度悬殊、畸形发展的局面。1932年到1939年之间的消费品生产总计增长一半,而生产资料工业生产增到为原来水平的3倍。从战时德国消费品生产指数变化情况, 也可以看到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各个部门同步协调发展的。如1938年的消费品生产指数为100,而1940年仅达94,1941年为96,1942年为86,1943年为91,1944年为85。消费品资料的生产一直呈下降趋势,到战争结束时,降低了一半,这完全是军事工业恶性膨胀所导致的。
    
    纳粹德国的经济是在以“领袖原则”为核心的军事官僚经济管理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垄断资本对经济的超级垄断相结合的干预中发展起来的。这种经济管理体制是为扩军备战和进行侵略战争建立的,它既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急剧膨胀,也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军事化和战争的需要。
    希特勒执政后抓经济,并不是为民谋利造福,其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战争经济体制,建立为进行侵略战争服务的经济基础。为此,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应战争经济需要的管理体制。希特勒上台不久,一批垄断资本家就纷纷向希特勒建议改组旧的经济组织,以“适应政府的政治目的”的需要。1933年4月25日, 克虏伯给希特勒的一份备忘录,建议改组工业,后来又与希特勒会谈,建议改组《德国工业帝国联盟》。1935年,法本化学工业公司向德国国防部装备委员会呈交一份备忘录,建议建立新的战争经济组织,而这个组织必须使全体男子和妇女,使全部生产设备和机器以及一切原料,都为军事工业生产服务。同时备忘录中还提出,必须将工业、手工业、各种行业以及农户的全部产品,都纳入战争经济的范围。
    希特勒建立军事官僚经济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由逐步改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从总体来看,希特勒建立的经济管理体制,从没有完善过,即内部从没有稳定过,外部相互之间,从没有协调过,而是宠杂重叠、混乱,矛盾重重,相互争夺激烈。
    早在战争爆发前,希特勒改组和建立的管理经济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行政权力性质的管理经济的政府机构,权力很大,机构最高首脑由希特勒亲自任命;一类是属于调节和管制经济的业务性质的经济管理机构,其中有的权力很大,实际起着行使行政职权的政府机关的作用,这些机构的头目一般由垄断大王和纳粹分子充任;一类是控制劳动力和部分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管理机构,这些机构最初是调解劳资纠纷,后来逐步发展成强制劳动者从事军工生产和服务军工生产的机构,其中有的机构直接被政府控制,大垄断集团的代表和纳粹头目直接充任首脑。战争年代,为了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泛的范围内利用全部生产能力和劳动力,以保证战争经济的的正常运转和前线军队的需要,希特勒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并在原来的一些管理经济的机构基础上,重新调整和改组了经济管理体制,对各个经济部门和生产行业实行最严密的控制,按统一的命令指挥生产。1942年3月21日,希特勒颁布了“保护军事工业经济”的命令。1943年9月21日又发布了命令, 强调必须进一步集中和统一战时经济的管制和组织。战时在两个方面强化了管理机构:一是对军备和军火生产实行统管,从生产计划安排、原料储备和供应到生产分配,都由有关机构按统一命令管理;再是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力的管制,以满足军工生产劳动力的需要和前线不断减少的兵员的补充。无论是战前还是战时,希特勒建立的经济管理机构,都实行了“领袖原则”。纳粹政府颁布政令,明文规定企业主就是企业的“领袖”,职工要绝对服从。最高组织的“首脑”,有的希特勒亲自任命,有的由希特勒任命的“首脑”任命,上一级的“首脑”任命下一级的“首脑”,而下一级的“首脑”对上一级的“首脑”负责。这样,一级一级的、一层一层的,极其严密地控制各种经济管理机构,干预一切经济生活。
    1934年2月27日,希特勒根据1933年7月15日成立的“德国经济总会”倡议颁布的《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正式把全国经济按行业分成6 个经济大组(后增加一个组为7个大组),即工业、商业、银行、动力、手工业、保险、旅游;同时,全国按地区划分为18个经济省,每个省区内设经济院。在经济大组(手工业大组除外)下设立44个经济组,经济组下又分350个专业组和640个专业小组。大组下不设经济组的手工业大组,其下直接设有52个全国性行会联合会,15000个行会和70 个区手工业工会。工业经济大组是由31个经济小组包括131个工业小组和137个工业分小组组成,属于这些小组还有代表一个工业或一个工业部门的地区利益的332 个地区小组。每个行业的厂店企业,都必须按照自己的主要产品的种类加入专业小组,把自己的生产活动置于其下。每一行业和每个企业所需要的原料、燃料、资金,都由这层层组织层层分配和供应;每个厂店企业的生产的安排、产品的销售、价格的高低、工人工资的数额等,也都由这层层组织进行调节和干预。在希特勒统治年代,企业并没有“充分活动的余地”。战争年代,希特勒授予施佩尔全权。为了加速军工生产,施佩尔在军工战线实行过“工业自行负责制”,设立了各种专业的或技术的组织,但这些组织也只是为强化军备生产的管理,保证战争的需要而成立的,内部的管理和控制是特别严密的。在农业领域,纳粹的控制也很严密。纳粹政府通过“帝国粮食总会”对农民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都作出严格规定,每个农户的收获的农产品要严格登记,每一头乳牛,一只鸡,也必须如数登记,并且只能以最低价格交售给政府,农民无任何自由处置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