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与希特勒的经济政策剖析(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肖汉森 参加讨论

第二,希特勒实行了使生产高度集中和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工业政策。德国是一个垄断化较早的国家,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生产集中和资本积聚的结果,许多实力雄厚的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卡特尔,特别是同大银行有密切联系或相互溶合的那些巨大垄断同盟,同国际资本建立广泛的联系,控制了经济生活的各个部门。靠垄断资本扶植上台的希特勒,执政后为了感恩他们的资助和扶植,不得不实行符合垄断资本家利益、促进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同时,如果实行“任何违背垄断者根本利益的措施,都将遇到他们的反抗,而且是极其有力的反抗”。因为“垄断者手中握有各种‘操纵杆’;他们有可能采取各种行动;他们可以用金钱腐蚀公务人员;他们拥有各种生产手段。他们一旦与银行联合,就不仅可能绝对地控制住信贷与财政,而且可能使‘国家’很快垮台”。(《纳粹德国经济史》,第81页。)
    所以,尽管希特勒曾经提出过“反对资本主义垄断”的口号,这实际只是笼络中小企业主的。1933年6月12日,希特勒政府颁布“德国国民经济保护法”, 宣布“雅利安人”的工业资本是“创造性的”资本,受到保护,而犹太人的商业金融资本是“暴发的”资本,被剥夺是合法的。在希特勒专政时期,希特勒把反犹太定为纳粹德国的国策,实行排犹、驱犹、直至把犹太人“最后解决”,大肆掠夺犹太人的财产,将犹太人资本“雅利安化”。1938年11月10日的“砸玻璃窗之夜”,犹太人不仅遭无辜迫害,财产被抢劫,而且希特勒对犹太人处以10亿马克的集体罚金。在此后,纳粹开始有计划地掠夺犹太人的财产。德国银行吞并了门德尔松银行,西门子康采恩吞并了卡西雷尔电缆厂和黑利奥特工厂,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吞并了许希的紫铜和黄铜厂,弗里克康采恩吞并了佩切克康采恩的德国中部褐煤厂,在柏林商业公司中,犹太股东费斯登堡的股份被赫尔曼·戈林家族的成员赫伯特·戈林所侵吞。犹太人大银行家和大工业资本家布列赫雷德尔·瓦尔堡、孟台尔逊、华赛尔曼、戈尔特施密德、西尔维尔柏格等的财产,也先后被没收了。据统计,被德国军事康采恩侵吞的犹太人财产,价值约50亿马克。与此同时,希特勒采取鼓励和促进垄断资本发展的措施。1933年7月15日颁布“卡特尔条例”。1937年10月颁布“股权改革法”,都是国家帮助垄断资本家对经济管理合法地采取强制措施。“卡特尔条例”规定康采恩可以强制组成新的卡特尔,可以合法地迫使中小企业加入原来的卡特尔,禁止创办新企业和扩建老企业,可以任意提高价格和维持高价等。由于通过卡特尔协定,集中化程度最高部门的那些资本家,则可有效地控制住为销售其企业产品所需的市场,也可直接地或通过调节生产的方式确定其产品的价格,甚至规定统一的利润。当时获实际利益的有冶金、煤炭、褐煤等工业部门以及制造钾碱、玻璃、电气设备、白报纸、纸浆、乙酸制品、电石、硫酸纳、氮、水泥用铅白、苯胺颜料和碘制品等工业部门,资本家为安排销售市场1937年共签订了1700项协定。只有在国家支持下,卡特尔才能发挥作用。特别是随战争经济的发展,纳粹政府把卡特尔作为分配机构,在首先保证武器需要、然后保证出口等方面的前提下,由卡特尔负责分配产品。比如根据1939年11月13日的一项命令设立的负责分配电池和电瓶的机构,就是这类卡特尔,其领导人是由国家任命的垄断资本家,它们控制生产大发其财。
    在国家的干预下,卡特尔和股份公司集中化趋势日益扩大,使得一些规模巨大的康采恩控制了经济。1930年全德国工业部门有2100个卡特尔,到1937年,减少到1700个。有些卡特尔从建立时起就几乎全面控制了某些工业部门。1943年初,还存在2200个卡特尔,由于“卡特尔集中化”计划的执行,卡特尔全部都要纳入有关原料、订货和产品的分配体系,能保存的只有500个左右。1932年底,有股份公司9624家,总计有名义资金223亿帝国马克,到1935年底,只剩下7840家了, 名义资金总计为195.56亿帝国马克,其中118.24亿资金为822家股份公司所占有, 即总资金的60%被占公司总数的11%的公司所占有。可见,希特勒所推行的完全是促进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第三,在商业领域希特勒推行的是损害小商业主利益而扩大大商业资本利润的政策。商业包括国内批发和零售商业以及对外贸易,这又是与市场和物价紧密联系的。1933年3月12日,纳粹政府公布了“保护零售商”法令,其中规定1934年7月1日前不得再开设新的零售商店,而对原有的零售商店实行强制性措施,以限制消费的扩大,特别是反对犹太人的零售商。与此同时,希特勒企图稳定物价,以保持战争经济发展的平稳。1934年11月6日,任命价格统制专员,负责价格监督的工作。但是物价仍不断上涨。到1936年已是大大超过了1933年的水平。希物勒为了制止物价上涨的势头,特别是为制止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于1936年10月29日设立了物价管制委员会,直属四年计划办公室。同年11月26日专门公布一项命令,其中规定纺织品价格稳定在1936年11月30日的水平上,而其中产品的价格原则上必须保持在1936年9月17日的水平; 其中还规定企业主可根据生产成本的增加有权提高产品的价格等。这种规定使工业主得到了利益,他们可以任意涨价,而在商业领域,特别是小零售商受到盘剥,因为他们只能以比批发价略高的价格推销商品。希特勒干预物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和工资上升。但是,随着扩军备战的加紧进行,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大量从国外进口战略原料,国内的消费品日益减少,因此物价继续扶摇直上。
    希特勒为加紧发展军工业,便大量进口战略原料而紧缩民用品的进口,同时又扩大出口,以此一方面满足战备的需要,另一方面以保持进出口平衡。到战争爆发为止,德国进出口贸易额一直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三位,出口额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金属工业、机器制造业、能源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出口额约占这些工业部门产值的30—40%。但是,由于进口商不去购买原料而专进口半成品或制成品,这样就导致外汇赤字。为此,根据政府1934年3月的一项专门法令,设立监督委员会,对一些重要的产品的进口实行监督,如进口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矿物油、化工产品和工业用润滑油等的产品均设立了专门监督机构。这种机构先后共设立31个,其权利和职能不断扩大。由于这种监督机构的设立,首先保护了战备所需要的进口原料,同时也保证了资本家特别是那些与外国有联系的军火工业资本家的利润不断增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