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之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戚其章 参加讨论

至于美国发表的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论著,主要是两类:其一是海战方面的文章。1895年出版的《联邦海军讲习会会刊》(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le 1895,Vol.21,No.3)曾以《鸭绿江之役》(The Battle of the Yalu)为题,刊载了一组美国海军军官的评论文章。同年,美国海军出版的《世纪杂志》(U.S.N.Century Magazine,August,1895)还刊出了两篇重要文章,即马吉芬(Philo McGitfin)的《鸭绿江之战》(The Battle of Yalu)和马汉(Alfred T.Mahan)的《鸭绿江之战的教训》(Lessons from the Yalu Fight)。马吉芬在甲午战争中担任镇远舰帮办,参加了黄海海战,曾身负重伤,所撰《鸭绿江之战》详实真切,读之如同亲临,为难得的第一手材料。马汉则是一位有影响的美国海军战略理论家,曾两度担任海军学院院长,他的评论文章亦为研究者所重视。其二是外交方面的书籍。美国政府于1896年发表的《美国外交文件(1894)》(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94,Washington,1896)收录有关中日战争的外交文件多篇。另外,美国波士顿出版了田贝(Charles Denby)著《中国及其人民--一位美国外交人员的观察、回忆与结论》(China and her People,being the Observations,Reminiscences & Conclusions of an American Diplomat,Boston.1906)和科士达(JohnW.Foster)著《外交回忆录》(Diplomatic Memoirs,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1909)。田贝时任美国驻华公使,曾担任马关议和前中日联系的居间人;科士达系美国前国务卿,被聘为中国赴日议和大臣的法律顾问。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其回忆录也就成了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
    与日本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甲午战争史研究工作未免相形见绌。当时刊印的有关甲午战争的书籍并不算少,但多为资料汇编。如陈耀卿编《时事新编》6卷(1895年刊本)、思恢复主编《中倭战守始末记》4卷(1895年刊本)、佚名编《谏止中东和议奏疏》4卷(香港书局,1895)、鲁阳生(孔广德)编《普天忠愤集》14卷(1895年石印本)、王炳耀编《中日战辑》6卷(上海书局,1896)、蔡尔康编《中东战纪本末》14卷(上海广学会,1896)等。这些书体例不一,取材角度各殊。《时事新编》专收报刊文章,以时论为主。《谏止中东和议奏疏》顾名思义是专录反对和议的奏疏,收有文廷式、安维峻、张之洞等主战官员的著名奏章及康有为等人的公车上书。《中日战辑》广泛搜集中外报章资料,按战争进程和时间顺序排比,条理清楚,内容亦较丰富。《中倭战守始末记》除收若干篇时论外,主要以战局的发展为线索,分别纂辑中外新闻报导,各成单元,其中不乏重要史料,为他书所无者。《普天忠愤集》内容较为庞杂,书中所收既有刘永福抗法的记述,亦有关于海防、铁路、造船、开矿之议论,惟激于中东之役败于东邻日本,特略详于甲午战争。《中东战纪本末》初编为8卷,另有续编4卷和三编2卷,书中所收有上谕、奏疏、文告、函牍、条约,有采自中外报章的战地报导及一般时论,还有中外使馆所存之有关电稿,等等。其内容相当丰富,极有参考价值。
    还有一类是主要记叙亲身经历的著述。具有代表性的有3种,即冤海述闻客著《冤海述闻》(1895年刊本)、易顺鼎著《盾墨拾余》14卷(1896年刊本)和许寅辉著《客韩笔记》(1906年长沙刻本)。据笔者考证,冤海述闻客即北洋海军济远舰帮带大副何广成,因其与方伯谦关系密切,在方氏被军前正法后撰此书为其辩冤,因此书中多有偏袒方氏之处(注:戚其章:《〈冤海述闻〉研究》,王仲荦主编《历史论丛》5辑,齐鲁书社,1985年。)。时至今日,为方氏翻案者仍以该书所述为主要根据。尽管如此,该书保存了许多局外人所不知的甲午海战珍贵史料,是不能一概否定的。邵循正认为:“此书非尽实录,但与他书互相参证,亦可窥所述两次战役之真相。”(注:《书目解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以下简称《中日战争》)7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这是比较客观的评价。《盾墨拾余》作者易顺鼎本以举人纳赀为道员,工诗词及骈文,有文名,尝参刘坤一幕。马关议和后他南下依张之洞,为策助刘永福抗日,曾两渡台湾。该书卷五《魂北魂东杂记》记中东之战历次战况,卷六《魂南记》记两次赴台经过。尤以《魂南记》所述多亲身经历者,为他书所未载,堪称珍贵之史料。许寅辉以文童出身,应聘为英国驻朝鲜总领事馆文案兼翻译,将其在朝鲜的亲身经历写成《客韩笔记》一书,其中述及日人挑起衅端及迫害华人之事颇详,足以揭露日本以强凌弱、践踏国际法的丑恶行径。
    以上两类书籍重在历史资料的纂辑或记录,各具不同的史料价值,但无一能够算是史学著作。差可称为战史著作者,仅寥寥数种而已。其中,应首推姚锡光著《东方兵事纪略》5卷(1897年刊本)。作者熟悉中日两国间的历次交涉,时又在山东巡抚李秉衡幕中,“尝往来辽碣登莱,观察军情,因即所见所闻,参以中外记载,撰为此书。”全书分衅始、援朝、奉东、金旅、辽东、山东、海军、议款、台湾上、台湾下10篇,叙述全面,基本概括了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有论者称:“此书记载详瞻清晰,虽间有舛错,但远胜一时诸作。”(注:《书目解题》,《中日战争》7册。)实为确评。若论反映某一地区的战史,当以洪弃生著《台湾战纪》2卷(1907年印本)为代表。作者乃台湾彰化县鹿港人,本名攀桂,字月樵,著述甚丰,以诗闻名。战争爆发后,曾担任台湾中路筹饷局委员。割台后,取《汉书·终军传》“弃繻生”意,改名繻,字弃生,以字行。此书又名《瀛海偕亡记》,系取《尚书·汤誓》“予及汝偕亡”意,表示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上卷叙述乙未台湾军民抗日情况,至台南陷落止;下卷专述台湾义军与日本殖民当局浴血奋战的壮烈事迹。作者本是事件的亲历者,又具有很高的学识素养,故此书以记实为主,按斗争发展脉络钩稽铺陈,写日人之暴虐,述人民之反抗,读来真切感人,为国人所撰台湾早期抗日史的第一部著作。此外,池仲祐著《海军实记》(1926年刊本)虽成书稍晚,亦值得重视。池氏从青年时代投身海军,曾于1880年以文案随丁汝昌赴英国接超勇、扬威两艘快船,对海军创建原委及掌故皆熟谙于胸。1918年撰成《海军大事记》,严复称此书对海军“得失兴废粲然如视掌列眉”(《海军大事记》弁言)。以此为基础,又历时8年,《海军实记》始告杀青。该书采用纪传体,其《述战篇》下题曰《甲午战事记》,后附北洋海军阵亡将士姓名;又有《战役阵亡群公事略》、《战役死难群公事略》2篇,为是役牺牲将士立传。此书为有关中国海军的第一部专史。近人吴廷燮评曰:“甚文赡,其事覈,不遗善,不隐恶,斯非古之所谓信史欤!”(《海军实记》书后)亲历甲午之役的海军将领刘冠雄亦称:“兹篇所录事实綦详,优劣兴衰可为殷鉴。”(《海军实记》序)尽管如此,这3种书因受篇幅及资料所限,无论在内容的充实性还是结构的完整性上都是大有欠缺的。
    以上情况表明,甲午战后20余年间中国的甲午战争史研究,与日本和欧美国家相比,确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无论如何,有关研究终于缓慢地起步了。在当时的中国,未能产生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甲午战争的长篇巨著,当不是偶然的。治史者因受传统习尚的影响,大都偏重于古代史或前代史的研究,很少涉足当代史,故以上所介绍的各种有关甲午战争的著作没有一种成于史家之手。这些作者皆非专门史家,激于甲午之败,愤而著书,以警国人,但平日既无治史者所具有的素养和资料积累,一时又难以从广阔的范围来审视战争的进程及其结局,宜乎难有一部有关甲午战争全史的力作问世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