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70年代后期迄今:拓宽与深化 1978年以来,广大史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冲破学术禁区,甲午战争史研究也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无论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重要的突破。从此,甲午战争史研究进入了拓宽与深化的阶段。 如何评价刘步蟾问题的公开提出,标志着甲午战争史研究领域新变化的开始。先是1977年11月,在沈阳举行的《中国近代军事史》书稿讨论会上,笔者宣读了题为《应该为刘步蟾恢复名誉》的论文,引起了与会的100多名中国近代史学者的极大兴趣。从1978年起,全国许多报刊就如何评价刘步蟾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几年内,先后发表的讨论文章近20篇。对于刘步蟾其人,或肯定,或否定,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争论虽大,但涉及评价刘步蟾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他在黄海海战中是否为自保而擅改阵形?二是他在黄海之战中的表现究竟如何?第一个问题是焦点所在,因此争论也最激烈。此问题源于北洋海军英籍洋员泰莱的回忆录《中国事记》。30年代初,张荫麟撰《甲午中国海军战迹考》,便采用了泰莱的记述。其后,范文澜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袭用是说,写道:“刘步蟾违反议定的阵势,发出信号,令舰队横列,主力舰居中。他是卑污的懦夫,企图居中躲避炮火。”(注: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258页。范老此书1947年出了第1版,至1955年出至第9版,故影响巨大。)从此,这似乎已成定论。讨论中,经过对《中国事记》所述进行考证和分析,始知泰莱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都歪曲了事实,且有不少捕风捉影之谈,是不能凭信的。再考察刘步蟾在黄海的战绩,更证明他并不是临阵怯退的懦夫,而是英勇战斗,战功卓越,可称得上一位爱国将领(注:参阅拙作《英人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质疑》,《近代史研究》1982年4期;《刘步蟾黄海战绩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2期。)。这一结论,逐渐在学术界形成共识。于是,这便成为甲午战争史研究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因为研究者为了正确评价刘步蟾,必须在详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细致地研究甲午各次海战的全过程和北洋海军的各个方面,例如北洋海军的性质、海军人物、海防思想、洋员与北洋海军的关系、海军建设与洋务运动等,从而拓宽了研究领域,也加深了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将研究工作全面地向前推进。 198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0周年。是年9月,在北洋海军的根据地威海市,举行了甲午战争90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是首次以甲午战争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也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80多位中国近代史学者出席。从会后编辑出版的《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看,这次会议的讨论内容相当广泛深入,所涉及的问题有:战争的历史背景、国际关系及英俄两国的远东政策、日本的战争准备与挑起战争的手段、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东三省练军及辽东战场清军的后勤供应、帝后两党的战和之争、北洋舰队覆灭的原因、三国干涉还辽的影响、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及对台湾民主国的评价、战争对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与民族觉醒、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发展的关系、载湉、李鸿章、翁同龢、刘坤一、严复、黄遵宪、柯铁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而对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这一点却皆无异议。这正是此次研讨会的最大收获所在。 以此次会议为开端,以后陆续举办了多次规模不等的甲午战争学术研讨会。其中,主要有以下5次:1.1990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甲午海战95周年学术座谈会”,会后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甲午海战与中国近代海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共收论文25篇;2.1994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甲午海战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甲午海战与中国海防--纪念甲午海战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95),共收论文41篇;3.1994年9月,在威海市举行的“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编辑出版了《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共收论文85篇,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学者论文59篇,台湾地区学者论文7篇,韩国、日本、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学者论文19篇;4.1995年9月,在大连市举行的“海峡两岸《马关条约》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海峡两岸〈马关条约〉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7),共收论文23篇,其中大陆学者论文16篇,台湾学者论文7篇;5.1998年8月,在威海市举行的“北洋海军成军110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会后编辑了《北洋海军研究》一书,共收论文36篇,将于近期出版。 另外,还要提及两次甲午战争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一次是1994年6月,在台北举行的“甲午战争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甲午战争一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1995),共收论文33篇,其中台湾学者论文25篇,大陆学者论文2篇,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学者论文6篇;另一次是1995年6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日清战争与东亚世界的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编辑出版了论文集《日清战争与东亚世界的变化》(东京まに书房,1997),共收论文35篇,其中日本学者论文27篇,中国大陆学者论文3篇和台湾学者论文1篇,韩国、蒙古、俄、美等国学者论文5篇。 除上述有关甲午战争的学术讨论会以外,还先后举办过多次有关甲午战争人物的研讨会。其中,仅为纪念丘逢甲而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就有3次:第一次是1984年12月,在广东梅县举行的“纪念丘逢甲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丘逢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一书,共收论文21篇;第二次是1994年12月,在广东梅州市举行的“丘逢甲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次是1996年3月,在台湾台中市举行的“丘逢甲与台湾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丘逢甲与台湾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逢甲大学人文社会科教中心,1996),共收论文13篇,其中台湾学者论文8篇,大陆学者论文5篇。其后,广东省丘逢甲研究会编辑出版了3次会议的论文选辑《丘逢甲研究--1984年至1996年专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共收两岸三地与会学者论文42篇(其中重收第一次会议论文12篇、第三次会议论文9篇)。丘逢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者、教育家和诗人,关系到如何对他评价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丘氏所倡导的台湾民主国究竟属于什么性质?这是争论的焦点所在。在中外政界人士及学者中间曾经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台湾民主国是宣告脱离祖国而成立独立国家。其实,这完全是误解。因为所谓“民主”,乃是“台民自主”之义,是在台湾被割让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暂行自主”抗日保台的一种临时应变措施,其动机是爱国的,其作用基本上是积极的(注:戚其章:《关于台湾民主国的评价问题》,《北方论丛》1984年4期。)。这样的“自主”,“正是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而不是搞分裂”(注:孙克复:《论丘逢甲乙未保台斗争》,《丘逢甲研究》,144页。)。所以,将倡导台湾民主国理解为搞“独立运动”或成立“独立的国家”,是毫无根据的。第二,丘氏是否有卷饷而去的事?最早明确记述此事者为连横,谓丘逢甲“挟款以去,或言近十万云”(注:连横:《台湾通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721页。)。一句“或言”,引起后人的争论不休。或信有其事,或著文驳辩,然皆举不出确证。故有论者主张不如任其“说者自说,疑者自疑”,而着眼于“探求丘逢甲在反割台运动中的实际表现”(注:《丘逢甲与台湾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87页。)似更有意义。这自是不得已的办法,但问题并未解决。主要的问题在于:丘逢甲是否有可能领到10余万两饷银?据丘氏给唐景崧、俞明震的几封信件,可知当时义军粮饷不继,拮据万分,连借饷几千两都很困难,从哪里能领到10万两?再据范文澜考证,唐景崧就任时,藩库还存银40余万两,到他内渡时仅存24万两了(注:《中国近代史》上册,275-276页。)。那么,所少的16万两是否拨给了义军充饷?根据近年查到的日方档案,当时日军谍报已经查明,这16万两被唐景崧内渡前汇走了(注:《日军侵略台湾档案》,《中日战争》(续编)12册,中华书局,1996年,199页。)。一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这个历史谜团终于解开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