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著名新闻记者、卓越的政论家、反法西斯和平战士尾崎秀实,在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华的白色恐怖年代,关心与同情中国人民,通过其亲身耳闻目睹、观察了解,对中国社会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与正确的论断,对中国的发展前途寄予厚望,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科学的预见,实难能可贵。 战后,在日本国内外,对尾崎秀实的评价,尚存在较大歧见,本文拟就尾崎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历史地位,进行若干探讨与研究。 一 1901年4月29日,尾崎秀实生于日本东京,其父秀太郎(秀真),任报知新闻记者,收入微薄,为寻求出路,投奔台湾旧知后藤新平,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部编辑,遂在台湾安家立业。 1908—1919年,尾崎由台北小学、中学毕业。在此期间,日本殖民当局镇压台湾人民起义及高山族反抗,给他幼少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22年,在东京一高学习期间,不屑如中学生那样预复习功课,而倾向于开拓,探索人生,向往于追求自由无羁的“向陵生活”。①1922年,在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就读期间,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萧条,关东大地震,出兵干涉苏俄革命,工农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潮风靡全国。日本共产党诞生。在动荡激变的社会形势下,尾崎的思想深受影响,但并未直接投身学生运动,“尾崎在大学时代末期,仍属朴素的爱国主义者。”② 1925年,尾崎由东京帝大毕业时,因高等文官考试失败,未就业而入研究院专攻劳动法。此时使他初次对其人生观产生了怀疑,并成为其思想发生转变的开端,由早稻田大学山崎谦借读《共产党宣言》、《斐迪南·拉萨尔》,成为其思想启蒙,以致“使他多愁善感的性格受到触动,将目光从个人的狭小天地转向整个社会”,③在心灵深处开始孕育新的思想萌芽。在研究院期间,热中于阅览《社会问题研究》、《资本论》、《历史唯物论》、《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左倾少年幼稚病》等书籍,并经常与同学讨论人生与社会的真谛。同时,集中精力研究中国社会问题。参加东大新人会主持的森户辰男教授的《思想与斗争》演讲会后,深受启发,认识到“按现代社会而言,当然思想即意味着斗争,要斗争便不能顾及个人的得失结果如何”。④ 1926年,尾崎由研究院毕业,就业于朝日新闻社社会部,后转任学艺部记者,曾深入足尾崎矿探访,如实报道矿工的悲惨遭遇,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当羽仁五郎表示:“帝大毕业,通常均要做大学教授或官员,如今居然屈尊做一介记者,实令人敬佩!”意在对其行动难以理解,而尾崎却安常处顺,不以为然。按其思想启蒙人山崎谦认为:“此人非同一般凡夫俗子之辈,亦非怀有热中仕途之野心家,在其心灵深处,似乎胸怀欲为国家天下有所作为,具有雄才大略之人。”⑤ 1927年10月,尾崎调任大阪朝日新闻记者,同时,参与细川嘉六的中国问题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同年,其兄秀波离婚后再婚,秀实排除社会亲友的议论,与广濑英子结婚。1928—1932年,被派任朝日新闻社驻中国上海分社记者,这本是他梦寐以求的宿愿,如今能获得在中国工作实践中研究中国问题的机会,犹如鱼得水,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了。 尾崎开始接触上海社会时认为:“的确,从现实各种角度观察,英国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被压迫人民的共同敌人。为了迈向世界新的历史时代,首先必须打倒英国。”⑥但令其困惑不解的是,中国大众却首先把憎恶的目光指向日本,凡是反帝反封建运动,多以排日、抵制日货为最大的口号。经过以后的比较与实践,终于理解到晚于欧美各国参加殖民竞争的日本,为了在短期内赶上并超过其他殖民列强,后来居上,其对华政策必然具有更加露骨的军事侵略色彩。加之,与中国同属亚洲国家的日本,在历史上与中国存在悠久的密切关系,反而较之其他列强在侵略中国角逐中,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更胜一筹,这不能不使中国群众大失所望,无比愤懑。在上海“五一”群众示威游行中,到处可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大标语,目睹四川北路悬挂“太阳旗”的日军装甲车队冲散群众游行队伍,无疑是一个耻辱和痛苦。“与其说是宣扬国威,勿宁说是可悲的卖弄武力。此种忘想以武力压制被压迫民族的反抗、争取独立的伟大时代潮流,不能不令人对日本国内一部分右翼势力的无知和傲慢表示蔑视。”⑦中国为何不应独立,中国革命成功为何会使日本为难?如何正确分析与解答这些疑问,实际成了秀实终生探索的最大课题。 尾崎是创造社书店的常客,因此,结识了彭康、沈瑞先、冯乃超、郑伯奇、陶晶孙、郁达夫、田汉、成方吾等左翼作家,经常交往。并曾以“白川次郎”、“欧佐起”等笔名,在《大众文艺》发表《日本的工人运动》、《英国的左翼运动发展为何迟缓》等论文。1929年冬,在参加“中国少年左翼启蒙运动方策”座谈会上,曾介绍日本《少年红旗》的发刊动机和宗旨,为中国人士所借鉴。⑧ 1930年,左联成立后,与陶晶孙、沈瑞先、山上正义、田泽清水等合作,出版“国际无产阶级丛书”日译本鲁迅作品集《阿Q正传》:叶、沈短篇小说集《蜂起》并翻译了殷夫的诗。在《谈中国左翼文艺战线》中,介绍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日本各界引起广泛的反响,在鲁迅五十寿辰宴会上,秀实与史沫特莱同鲁迅亲密无间地共叙友情,一时传为佳话。 经东亚同文书院安畜库治介绍,尾崎与杨柳青和王学文相识成为至交,每月约资助50元活动经费,关心与指导“日中斗争同盟”、“外国士兵委员会”、“反帝同盟”等革命组织活动。1931年,应约承担两次“飞行集会”的监护任务,并多次地列席地下党的集会,介绍国际形势、各国共产党、中国军阀、农民运动等问题,⑨指导安畜库治、加藤荣太郎创刊《江南学报》,成立同文书院读书研究会,发动全校罢课,散发反帝反战传单等活动。其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极高的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