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尾崎秀实及其历史地位(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史研究动态》 赵连泰 参加讨论


    尾崎秀实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家、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30年代以来,经常在日本《中央公论》、《国际评论》等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方面的政论性文章,逐渐在日本政论界崭露头角。其陆续发表的有关中国著作有:《中国现地巡礼》(1936)、《在暴风雨中的中国》(1937)、《从国际关系看中国》(1937)、《现代中国批判》(1938)、《现代中国论》(1939)、《最近日中关系史》(1940)、《中国社会经济论》(1940)、《东亚新秩序建设理论与方策》(1940)、《东亚民族联合与外国势力》(1941)等。(18)
    尾崎通过对上海社会实际考察,耳闻目睹列强的殖民角逐,深感上海是“帝国主义矛盾的巨大连结点”。(19)在上海“一·二八”事变中,“他佩带着朝日新闻的记者袖章,在枪林弹雨中,深入市区,勇敢地跨过路障,穿越铁丝网,清楚地看到了日中两国国民的可怕死斗情景”。无疑,上海事变是日本法西斯主义侵略中国的一次“预演”。(20)
    1936年夏,在出席太平洋问题第六次大会上,预言若爆发中日战争,美英可能站在中国方面,国共可能实现合作。西安事变爆发后,尾崎认为:“不论学良的意图如何,其军队内部对中国共产党呼吁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救国统一战线产生共鸣。此种来自下面的压力乃是兵变的动力”。(21)西安事变则是中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的直接表现。针对当时盛传蒋介石可能被处死的推测,尾崎预言,蒋可能在放弃反共政策,接受组成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安全获释,返回南京。(22)“七·七”事变爆发后,尾崎指出:“如今,日中关系正处于最坏阶段,这使关心东亚发展前途的人士深感忧虑。在暴风雨中旋转的中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中心,它对今后世界命运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回顾往昔,日中两国地处毗邻,存在数千年的文化交流关系,通常甚至称两国是同文同种。尽管如此,两国人相互的彼此了解却达到如此低下的程度,实令人茫然费解。”(23)但是,“对日中关系经过冷静的探讨之后,我得出了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结论。……若改换立场而言,或可以说,它是中国社会本身,即广义的中国革命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严竣现实,这恐怕是远比蒋介石政权的存亡更为严重的事实。”(24)这里所说的广义的革命,并非辛亥革命以来的近代革命,而是指反帝反封建革命而言。(25)为了“正确地了解中国,准确地展望其发展前景,建立起日中两国之间的圆满关系,必须放弃那种自以为是的陈腐中国观,以顺应剧变的时代潮流眼光,认真地去观察中国的社会现实”。(26)至于展望中国的前途,“中国是否正在走向没落,甚至一部分中国人也抱有如此悲观情绪。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西洋人自不待言,在一般中国人、日本人中间,的确存在一种认为中国终将成为一盘散沙而衰落的时代。因中国在反对列强瓜分竞争中,只表现出一个令人可悲的半身不遂的巨大身躯。……但对此我可毫不踌躇地回答,中国社会决不会崩溃,虽在相当落后的中国社会内部存在丑陋的阴暗面,但它终将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不仅如此,它或将以新的姿态出现于世界,吾人当可拭目以待。”(27)进而,断言“西洋人被亚洲人打败之日必将到来,而只有汉族才能打败西洋人”。(28)“中国将永远不可征服,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到头来吃苦头的将是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大众。因此,不论付出任何代价,也必须尽早结束这一愚蠢的战争。”(29)尾崎就其研究中国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曾表示:“我完全倾倒于从左翼立场探讨中国问题,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从研究马克思主义转向关注中国问题,勿宁说是中国问题的现实发展,使我转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30)
    尾崎在研究中国问题上,强调运用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否则沿袭大陆政策的传统方法,片面、静止地抓住局部个别现象加以夸大,在一定的模式下,强调所谓东洋的特殊性,这只能使日中问题的解决误入歧途。因此,必须从中国整个社会内部现实的发展变化,人民大众的动态,并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置于整个世界当中,探讨其相互关系以及民族解放这一中心课题,才能取得正确的科学结论。(31)这是秀实研究中国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突出特点。
    1938年,尾崎秀实出任第一届近卫内阁嘱记,这不是政治立场上的动摇,更不是卖身投靠求荣。首先,内阁书记官长与秘书官的执意邀聘,“做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务希全力协助内阁”处理中国事变。据牛场友彦回忆:“我曾使尾崎与西园寺相议并将其拉入内阁,因此,使其接触政府机密,以致导致如此结局,我均负有责任。”(32)其次,当时对近卫文麿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近卫不但可以在暗中批评军部干政,更期望其能适当控制军部。甚至视“近卫公为日本的科伦斯基,如能维持近卫内阁执政,则日本或可能形成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前提条件”。(33)尾崎秀实与昭和研究会成员,对“新体制方案”的基本构想为:其一,新体制不应形成为新的官僚机构;其二,不应成为现有政党的集合体;其三,应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泛全国性国民组织,以排除军部、官僚、财阀的干扰。为防止出现法西斯势力策动亲军部的一国一党阴谋,西园寺公一、牛场友彦、风见章等建议:“应迅速结束与中国的战争,创建可为东亚带来光明的日本新体制。”(34)为此,支持尾崎提出一个理想的方案。按昭和研究会创建初的宗旨,本是国策性研究组织,但在组织和思想上,缺乏明确的统一方针,虽各种人才济济,但成分复杂,颇有“吴越同舟之感”。(35)该会基本上从革新立场出发,支持实行新体制运动,并且提出过经济新体制计划、东亚共同体理论。有关昭和研究会的性质与作用,指责其为“苏联对日工作的温床”,实乃无稽之谈,但它并无群众基础,而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新体制运动,这是其根本的弱点。因此,其向政府提出的革新方案,处理中国事变建议,在维护民主、防止战争方面,其积极作用是很有限的。实际上只不过是革新派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之举,何况,更会使一般群众面对法西斯威胁的苦闷,产生某种安心感的错觉。研究会本身,面对法西斯的猖獗而束手无策,只能起到在客观上使法西斯主义获得合理发展的反作用,尽管这并非其成员的真正意愿,但正当他们高谈阔论之时,广大群众却已被军部纳入法西斯战时体制之中去了。(36)前述尾崎方案,由于军部、官僚认为是具有左倾色彩、极为危险的构想而加以反对,宣告流产。其后,几经周折,在第二届近卫内阁时期,通过政治斡旋,在容纳各对立派系势力的情况下,始形成某种联合统一的形式,组成号称新体制的“大政翼赞会”。(37)实际这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政团,为天皇制法西斯服务的御用组织。如上所述,尾崎对日本天皇制国家本质和近卫文麿的政治立场,缺乏根本的剖析与认识,其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空想性,这正是他的局限性之所在。
    1938年,由牛场、岸、尾崎、西园寺、犬养等创立的“朝饭会”,每月聚会两次,向政府提出建议与意见,实际是近卫的智囊团。自1939年以来,尾崎先后提出过“东亚共同体”理论、“东亚新秩序社会”构想、“西伯利亚倾斜论”,从其中可以了解其政治蓝图的概貌。至于“东亚共同体理论,是否能付诸实践与发展,固然要取决于日中战争双方的力量消长,国际形势的演变,但关键在于日本国内是否能形成推动这一运动的组织力量。对此是否能予以合作,中国特别重视日本本身能否改变其过去的主张,根本改变其领导精神,不然是有理由不予接受的”。(38)按尾崎预测,日本不可避免要与英美发生战争,初战阶段日本在军事上可能取胜,但若推延至第二年,日本即会因战略物资短缺而陷入困境,出现社会革命危机。在日本的革命力量处于异常软弱的过渡时期,其自身是难以实现此项社会革命任务的。因此,在与英美处于敌对状态之下,已脱离资本主义体系的日本,需要与苏联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合作,彼此互相提携与援助,以这三个民族的紧密联合为核心,进而形成东亚各民族联合的共同体。“这些民族国家,不一定完全成为共产主义国家,做为其过渡形态,如中国可彻底实行孙文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日本可形成过渡的特殊社会主义民族共同体。……此外,如蒙古、朝鲜、满洲民族共同体,当然也是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满洲各民族合作,可以转变为共产社会。即此‘东亚新秩序社会’的概貌,本人之意图所在。不言而喻,它构成为世界革命的一环。”(39)尾崎也曾对川合贞吉表示:“我试图将东亚新秩序的理念,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念。这需要在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紧密提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当然,不能以为依靠近卫的力量即可以彻底实现的,不过近卫内阁是科伦斯基式的政权,乃是走向下一个政权的过渡。如今,我是近卫五个智囊人物之一,所以,暂时仍应支持这一政权,为不久即将出现的革命政权开辟道路。”(40)他的这种胸怀世界革命,以高瞻远瞩的气魄,敢于大胆提出其政治设想,实不胜令人钦佩之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