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以工厂制代替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这是促使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划时代事件。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新兴的棉纺织业把英格兰西北部变成重要工业区,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博尔顿、贝里、普雷斯顿、斯托克波特、奥尔德姆等棉纺织业工业城市迅速兴起,人口倍增⑤。炼铁工业以焦炭取代木炭作燃料以后,炼铁中心从萨塞克斯和格洛斯特转移到煤铁资源比较丰富的斯洛普、伍斯特、斯塔福德、达勒姆、诺桑普顿、南威尔士和蒙茅斯郡,这些地区出现了一批以采煤和钢铁工业为基础的城镇。枪炮和五金工业集中到伯明翰、伍尔弗汉普顿、沃尔索尔和威尼兹伯里,刀剪工业集中到设菲尔德,织袜工业集中到诺丁汉、德比和莱斯特等城市。在英格兰西北部、米德兰西部、威尔士南部这些新工业基地,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制造业和矿业城市。利兹、哈德斯菲尔德和布拉德福德随着毛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也繁荣起来了。 工业革命还带动了以运河、汽船、全天候公路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运输革命”,它为全国人口流动、城市所需食物、燃料的供应及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廉价快捷、安全可靠的运输工具,同时又把全国的内陆城市与沿海的港口联结成网,再与通往海外的航线沟通起来,从而使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这就是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建筑业、邮政通讯、商业服务、教育科技、文化娱乐等各项事业兴旺起来,以致于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促使全国的人口分布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对农村居民产生一股强劲的拉力;另一方面,农业革命使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造成一种推力,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其结果便是,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和范围日渐扩大,传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社会终于转变为现代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社会。 人们通常以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判断城市化的水准,城市人口超过全国人口一半以上,即被视为已基本实现城市化。在英国,1750年,2500人以上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4,此类城镇1801年增加到33.8%⑥,1851年上升到50.2%⑦,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基本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英国城市化过程的终结。 二按城市的主要功能和特征,英国城市大体上可以分为制造业和矿业城市、港口、铁路和运河城市、内陆矿泉和海滨旅游休养城市以及综合性城市等六类。 (一)制造业和矿业城市这类城市中,最有代表性的人口有10万以上的大城市曼彻斯特、伯明翰、格拉斯哥、利兹、布拉德福德和设菲尔德。这些城市呈放射状向周围农村地区扩展。城市建筑物首先沿着公路、铁路和运河向外扩张,形成连续不断的建筑带,随后在这些建筑带之间逐步兴建起不规则的建筑物,彼此连成一片,使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把邻近城镇连接起来,形成城市集合体或称集合城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格拉斯哥等大城市都属于这一类。 曼彻斯特是制造业城市的一个典型。在17世纪,曼彻斯特还是一个教区小镇,人口很少,未进入古老的自治城市之列。后来,新兴的棉纺织业在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地区发展起来。18世纪60年代起,先是纺纱业,后是织布业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使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曼彻斯特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彻斯特向外延伸的8公里公路两旁,已建成鳞次栉比的建筑物,把附近的奥尔德姆、阿什顿安德莱恩、海德、杜肯菲尔德等城镇连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106.3万人(1851年统计数)。奥尔德姆也是靠棉纺织业发展起来的。1760年,它还是一个仅400人的村庄。1776到1778年期间,在那里兴建了第一批纺纱厂,人口迅速增长,到1801年已成为一个拥有1.2万人的城市。博尔顿、贝里、斯托克波特和威根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