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郡城和地方城市与前几类城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历史比较悠久的郡城和地方集镇发展相对缓慢。郡城是各郡的首府,是郡的行政、司法和宗教活动中心。郡城诺里奇、约克和埃克塞特在17世纪初曾位居全国六大城市之列。此外,林肯、伍斯特、兰开斯特、格洛斯特、莱斯特、赫里福德等郡城也比较重要。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少郡城未能跟上社会经济变革的步伐,经济地位下降,被一些新兴工商业城市远远地抛在后面。诺里奇、埃克塞特和另外一些郡城的命运与前面提到的约克城的衰落情况都非常类似。诺里奇、约克和埃克塞特的人口数量在17世纪初分别占全国第二、第三和第六位,到1801年已降至第八、第十七和第十五位(16)。 地方集镇在工业化前已大量存在。这类城镇是地方商品交易市场。城镇工业也多半面向农村,居民人数不多,一般只有几千人,少的不足2000人。多数地方集镇变化缓慢,保持着古朴风貌,交通比较落后。它们开放定期集市,有些城镇设定期批发市场。地方集镇发展很不平衡,有些集镇,如牛津郡的伊斯利普、班普顿等因不能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衰落,甚至丧失市场功能。但其中也有一些集镇,由于注重工业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新型工业城市。 (六)综合性城市这类城市最有代表性的是首都伦敦,它作为英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全国最大的港口、对外贸易集散地,一直是英国最大的城市。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它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首都,17世纪初,伦敦人口仅有巴黎的一半,但是到该世纪末,就一跃而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17)。1600年,伦敦有25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16倍。到1801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以后,伦敦人口达96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11.4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威治、乌利奇、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1855年的都市管理法确定伦敦的区域为117平方英里,人口近240万(18)。伦敦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750年的17.5%上升到1831年的19%(19)。城市化过程中的一切成就和问题,在伦敦都有鲜明的体现。一边是豪华的宫殿、宏伟的政府办公大厦、金融机构、博物馆、画廊、俱乐部,代表了英国的强大和富有;另一边是拥挤不堪、肮脏污秽的贫民窟,反映了下层居民的贫穷和痛苦。 三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对经济技术、科学文化和社会政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的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有的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所产生的。 (一)城市化加快了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在手工工业时代,生产技术简单,生产规模小,对生产条件要求不高,工业可以广泛地分布在农村。但进入工厂工业时代以后,工艺流程复杂,生产规模扩大,各种门类、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和各企业间的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产生“聚集经济”效应。交通运输系统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城市间才能兴建。因此城市能最大限度地享有交通运输的便利,降低工业原材料、燃料和制成品的运输费用。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才、充足的劳动力,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银行业和保险业为城市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城市的文化娱乐设施和社交场所对城市人口起着凝聚作用。城市与外部世界联系密切,可以随时获取各种经济技术信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及其消费结构的变化,极大地扩大了工农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城市居民对食物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农牧业的技术进步、生产的专业化及商品农业的发展。农牧业生产结构因城市需求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例如面向伦敦和其他大城市的肉畜饲养场,牛奶和禽蛋生产基地、菜园和果园的建立都是农业专业化的结果。城市还通过向农业提供农具、农业机械、肥料和技术,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除生产化肥外,城市还有大量可供农业用的肥料。据约翰·米德尔顿估计,19世纪初,每年从伦敦运到米德尔塞克斯等邻近郡的肥料达25万车之多(20)。城市人口的增长扩大了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极重要的推动作用。生产和需求是相互促进的。工业化创造了愈来愈多的新产品,特别是大众消费的棉纺织品、肥皂等,改变了居民的消费结构。中等阶层收入的提高和购买力的增强,扩大了社会总需求量。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住房建设的发展。建筑业的繁荣又刺激了砖、瓦、石灰、木材、玻璃、钢铁的生产。在城市工业中,任何一个部门的发展都会带来相关行业的扩大,促进采矿业、制造业、商业,交通运输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全面繁荣。 (二)城市是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摇篮由于居民集中和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首先在城市发展起来。19世纪上半叶,伦敦、曼彻斯特等工商业城市创建了一批新型的大学和中等学校,有名的伦敦大学学院(1826年)、伦敦大学(1837年)、达勒姆大学(1837年)、欧文学院(今曼彻斯特大学的前身,创立于1851年)等新创立的理工科大学和中等学校,一扫牛津、剑桥等旧式大学的陈腐气息,把实用科学技术放在首位,对推动英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播起了积极作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统治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教育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18世纪中期,英国有产阶级对劳动人民学文化总是抱着怀疑和厌恶的态度,认为劳动人民读书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而反对大众学文化。到19世纪,有产阶级改变了上述看法,他们认识到,无知,不学无术才是对社会“和谐”和“安宁”的最大威胁。他们开始大力推广18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主日学校,三四十年代的工厂立法将青少年工学文化列入条款中。教会、自愿者组织和慈善机构普通市民的文化教育工作,以便给这些“不信神”的、无文化的穷人灌输“勤劳和虔信的习惯”(2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