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穆斯林的科学同近代科学比较起来,缺乏一个有实力的中等阶级,即缺乏一个市民科学家集团。他们的文人学者多是在哈里发的羽翼底下,在宫廷里生活、研究和讲学,离开了哈里发的保护伞,他们便软弱无力,无所作为。这种对哈里发的依附性,也是阿拉伯科学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伊斯兰国家,政局的动荡,王朝的更迭是很频繁的。这使得许多科学家受牵连,科学研究被中断。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来看科学家对哈里发的依赖性。穆台瓦吉勒曾要侯奈因制一剂毒药毒死他的政敌,侯奈因出于医生的道德心,没有接受,使穆台瓦吉勒不说,加之侯奈因的前任御医伯赫帖舒妒忌进谗,侯奈因被解职进狱,肯迪在巴格达时受到马蒙和穆耳台绥木(833~842年在位)的赏识,但仇视穆尔太齐赖派的穆台瓦吉勒一上台,他就陷入了困境,整个晚年是在隔离孤寂的状态中度过的,欧麦尔·赫雅木应塞尔柱苏丹哲拉勒丁·麦里克沙邀请,主持天文台工作,1092年,麦里克沙死后,天文台的财政支持被撤销,改历等科研工作被迫中止,因为正统派教徒憎恨赫雅木在他的四行诗中表现出的自由思想。伊本·鲁世德在优素福(1163~1184年在位)整个统治期间都很得志,做过御医和大法官。由于他宣传阿维罗依主义引起正统派的不满,1195年,他被曼苏尔(1184~1199年在位)驱逐出科尔多瓦,著作被烧毁,研究被禁止。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制度给科学造成的二重性一样,哈里发的庇护既促进了科学,又阻碍了科学,没有哈里发的赞助,现存的这些科学也许很难维持。有了哈里发的提携,使得科学家大多成了御用学者,他们的研究、翻译、测量只是为了满足宫廷的需要,而与整个社会实践相脱离。科学家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他们在哈里发那里是得宠还是失宠,科学家的浮沉升降,不仅与制度更迭、社会动荡有关,有时甚至与哈里发的喜怒哀乐有关。 按照常规,阿拉伯地处西方和远东之间,如果文化传播象电波传播一样,那么它的作用力和覆盖面对东西方应该是等价的,东西方都应当成为伊斯兰科学的受惠者,结果不然。 远东(中国、印度、日本等)与西欧情况不同,虽然阿拉伯阿拔斯科学兴盛之际,正值中国唐宋科学发达之时,但这两种科学传统长久陌生,始终没有汇聚,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没有吸取、接纳这种来自异邦异教科学文明的土壤,佛教文化占上风的远东地区,对外来文明有一种拒斥心里。伊斯兰教从它创立的那一天起就与基督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都是一神教,共属西方犹太教系),新月旗与十字架经历过许多世纪血与火的较量,用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的话说:“基督教的兴起、传播和发展实际上是整个近东文明的兴起、传播和发展的一部分。”(14)而佛教作为一种多神教,属于东方印度教系,它的发展则遵循一条相对独立的线索,致使整个远东文明相当长一段时间与基督拉丁世界相隔绝。沟通东西方的“阿拉伯之桥”一度成了由东往西的“单行道”。阿拉伯科学文化(包括西方古代科学)的主要流向是西迁而不是东移。中国类似的翻译活动(如引介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徐光启和李善兰在明清时代完成的。比阿拉伯人晚了10个世纪,比欧洲人晚了约7个世纪。从这个角度,我们又发现了近代科学产生在西方而不产生在中国等远东国家的一个被忽略的原因。 通过上述四个部分的分析,我们究竟如何评价阿拉伯科学的历史地位?一种意见认为阿拉伯人是经纪人不是生产者,是传达者不是创造者。贝特兰指出,阿拉伯人除了伊斯兰教外并无发明,他们继承希腊文化和拉丁文化的遗产后毫无增补。另一种意见认为阿拉伯人用各种文化的集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同古代希腊科学一样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萨顿曾乐观地宣告:“人类主要的任务,已经由穆斯林完成了,最伟大的哲学家法拉比,是穆斯林;最伟大的数学家艾卜·卡米勒和伊本·南息是穆斯林;最伟大的地理学家和百科全书家麦斯欧迪,是穆斯林;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泰伯里,是穆斯林”。(15)笔者认为,对阿拉伯科学的贬低和过誉都是不恰当的。笔者赞成贝尔纳的见解:回教科学的全部工具,如资料、实验、理论和方法都直接传给了西方基督国家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养料,比起希腊科学来,它传播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如果我们把文化比喻为一条溪流,这条溪水发源于古代埃及,巴比伦,注入希腊,再由希腊流向拜占廷、波斯和阿拉伯,由阿拉伯把溪水引入近代的欧洲,不过这个时候溪水已经有了许多支流。它们汇聚成了近代科学的“大江”、“阿拉伯河”不过是溪水流经的一段,不过是整条“大江”的一截,阿拉伯人在某些领域上显然是超过了古希腊人的水平。但他们最伟大的历史贡献还在于使险些干涸枯竭的科学文化之流保全下来,正是他们承前启后的努力,文艺复兴才有可能,近代科学才会兴起。 至此我们可以理出人类历史上整个科学发展的线索,即:东方(以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为代表)→西方(以希腊、罗马为代表)→东方(以阿拉伯为代表)→西方(以欧美近现代科学为标志)→?那么,下一个阶段科学发展的重心是否又会回到东方?东方智慧的第四次浪潮何时出现?让历史来回答吧! 注释: ①讬太哈:《回教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25页。 ②伊本·赫勒敦:《历史绪论》,第363页。 ③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1页。 ④《阿拉伯文学史》,第281页。 ⑤“芝麻,开开门吧!”是《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所念的咒语。 ⑥斯涅耳(Snell van Roijen 1591~1626年)荷兰数学家,发现光的反射和折射定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