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村的变迁与现代化的启动(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史铭 徐浩 参加讨论


    《现代化第一基石》一书结构严谨,思路富有新意和启发性。论点新颖,史料较为丰富,言之有据,体现了作者认真严肃的治学态度和较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力。同时该书的语言生动,具有较强的个性和感染力。作者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上具有创新的突破,代表了我国学者对英国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的较高水平。但是,科学没有顶峰,人们的探索也无止境。中世纪晚期的社会变迁史涉及的领域很广,需要探讨的问题也很多,限于资料和篇幅,作者对有些问题强调和论述的还不够突出和细致,有些问题也没有涉及。这些地方可以成为作者今后研究的新起点。
    关于经济结构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问题,书中论述的尚不够充分。近年来这一问题已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如果说农产品剩余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基础,那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更直接推动了农村的自然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变。
    一般认为,农牧混合的经济结构在西方亘古如此,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中古初期的欧洲,单一的小农种植业生产结构也居主导地位,完全是一种“以谷物为中心的农业制度”。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著名学者、中古欧洲农村经济史专家乔治·杜比曾总结说,农业的“主要目标是生产生活上必要的大宗产品,即粮食。传统的谷类食物……做成面包、麦糊或像浓汤一样的淡啤酒来消费,谷类便这样到处种植在土地上。这种农民文明已成为饮食习惯的奴隶,即使在气候条件不适宜的地方,也坚持要生产谷物”,“即使在像英格兰那样想象中的畜牧地区,牲畜的总头数也远比现代估计的与可耕地保持平衡所需要的最低数还低”(33)。
    13世纪以前,英国各阶层养羊都很少。《现代化第一基石》中曾例举了诺福克的福恩塞特庄园,“诺曼征服前那里只有一只羊”(34)。据《土地调查册》记载,到11世纪后期,东诺福克全郡516个农庄中,共有羊46864只(35)。这个数字初看颇为庞大,如果把羊平均分配到每个庄园中,那么各庄园就仅有90余只。如果进一步在每个庄园的领主和农户中平均划分,那么每户所拥有的羊只数量就微不足道了。它充其量只是家庭消费的补充。13世纪是英国农村产业结构开始转变的分水岭。这种转变,说到底“还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高以后”(第60页)。13世纪,养羊业在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致于有些学者认为,养羊业的发展,推动了漂洗水车数量的增加,在13世纪英国农村便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36)。应该说,英国中古农村深层次的变化,发轫于农业中形成的农牧混合、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结构(37)。
    国内最早指出经济结构与英国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之间关系的是周光远同志(38)。吴于廑教授也持类似观点(39)。国外一些学者也注意到经济结构的重要性。R·H·希尔顿曾指出,“对封建主义结构的分析必须从农业基础开始……基本的生产单位要在农业中去寻找,或者最好在这种经济的混合经营部分去寻找,……我们正是要在农业基础内部去寻找封建生产方式的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它决定封建社会的健全、发展和衰亡”(40)。《现代化第一基石》所论证的作为近代经济基础的农业,并非是自然经济下那种单一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种植业,而是指农村中以土地出产为基础的种植业、畜牧业和乡村工业全面发展的混合生产结构体系。这是农村经济向交换开放的标志。
    亚当·斯密曾经认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分工和市场的扩大。养羊业的蓬勃发展,是农村经济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和交换的起点。但是,单纯的养羊业和把羊毛作为初级原料出口,并不能发挥瓦解农村自然经济的作用。因为仅限于此,农村的产业结构就得不到调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结构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可见,为养羊业进行配套生产的近代呢绒手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是英国农村封建经济结构彻底变革的突破口。”(41)最关键的变化是生产领域,在于农民家庭经济中的“织”与市场发生联系,变成商品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与自然经济相脱离。这是农村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锐变的前提之一。英国乡村呢绒工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在原料和劳动力方面都完全是英国的,一点也不借助于外国”;二是具有巨大的国内国外市场;三是“它普及到各村镇,成为全国人民的主要财源”(42)。从原料加工到制成品,都在农村进行。农村成为孕育近代民族工业的基地。英国“织布业多半是在不受行会组织限制的乡村和小市镇上经营的;这些地方逐渐变为城市,而且很快就成为每个国家最繁荣的城市。”(43)14世纪后期,英国生产的宽幅毛呢比前期增长了3倍多,出口则增长近10倍(44)。16世纪呢绒增长幅度更加显著。如果说14世纪中叶出口呢绒只有5000匹,那么在16世纪中叶,却已达122000匹了,几乎增加了24倍。在17世纪初,出口的呢绒和羊毛大约占到英国出口总额的90%(45)。无疑,增长的来源,多半出自当时的乡村,即所谓的“工业村庄”。到17世纪,乡村工业已吸收大批村庄和劳动力。一位驻伦敦的威尼斯书记官说:在英国,所有的村庄和小庄子都在制造呢布(46)。瑟斯克认为英国当时有1/2的农业人口农闲时从事工业(47)。17世纪至少有1/5的人靠毛纺织业过活(48)。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都得到了调整。乡村工业异军突起还促进商品经济在农村深入发展,使农奴重新获得自由。科斯敏斯基曾指出,“在以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为主的区域内,缺乏足以发展劳役地租的条件,但却具备发展货币地租的条件。”(49)到14世纪末,英国农村已大体形成农牧混合、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结构。这种新型的经济结构对于社会结构的创新和整个社会的变迁,无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