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编者按:今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为了纪念人类战胜法西斯这一空前伟大的历史事件,本刊开辟“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专栏,刊载研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问题的学术文章,以志纪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苏联和南斯拉夫都受到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威胁,先后遭到希特勒德国的武力进攻。正是这种共同的历史命运和维护国家独立自由的共同斗争任务,支配了两国战时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全部过程。但是,人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还不应忽视南国国内复杂的政治斗争及苏联和西方盟国的政治军事战略等因素的作用,它们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苏南关系的发展。 一 两次大战之间,苏南一直没有建交,主要原因是南统治者顽固推行反对共产主义、拒绝承认苏联的敌视政策。不过,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的影响下,这一政策终于发生了动摇。1938-1940年,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疯狂推行侵略政策,使南的国际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虽然南政府企图通过对英法和轴心国两面讨好,特别是对德作出让步的办法来改善本国的地位,却无济于事。在国家面临被轴心国包围和拖入战争旋涡的巨大危险的恶劣处境下,南政府被迫东寻苏联的支持,以便摆脱孤立的政治军事地位。 1940年3月23日,南驻土耳其公使舒缅科维奇奉本国政府指示,向苏驻土公使捷连季耶夫建议苏南两国建立贸易联系。苏联政府对此作出了积极反应,通过捷连季耶夫告诉舒缅科维奇,自己打算在巴尔干抵制德国,赞成在这个地区维持现状,准备开始和南进行经济谈判。4月21日,南政府谈判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它从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的谈话中断定,苏联将可能在巴尔干对轴心国进行抵制①,遂加强了缔约决心。经过谈判,双方代表于5月11日签订了苏南贸易和航海条约。两天后,南代表团要求苏联为它的国家提供武器,以防轴心国进攻,得到莫洛托夫的同意②。苏南经济关系的迅速改善,为两国建立邦交铺平了道路。6月24日,苏南驻土公使互换建立两国外交关系的照会。接着,两国政府互派了外交全权代表。 然而,苏南建交对缓解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形势未起到明显的作用。是年,德对南的经济政治压力仍日甚一日,咄咄逼人。它除竭力将南纳入其“欧洲经济新秩序”外,还企图把南拉入“三国条约”,从政治上加以完全控制。在德国的巨大压力下,南政府决定继续奉行追随希特勒的方针。其两个重要考虑是:第一,法国败降后,困守英伦三岛的英国已不可能直接助南抗德。第二,既然苏联和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在先,它也不可能在对德斗争上给予南足够的实际援助③。而且,当时南统治者已从苏联那里了解到,它“尚未准备援南”④。 所有这些意味着,希特勒利用南政府的软弱外交立场,加紧把巴尔干半岛变成侵苏的最重要战略基地的危险空前加剧。面对此种严峻形势,一心打算阻延德国东进的苏联政府深感不安,认识到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首先阻止德国对巴尔干的进攻。由此一来,南斯拉夫的命运自然就成为苏联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鼓励南顶住德国的一切压力,打破德国统治巴乐干的如意算盘,苏联很快作出新的外交努力。它正式向南政府表示,“同情南斯拉夫人民为捍卫自己政治与经济独立而进行的斗争”。南政府报以积极反应,表示苏南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⑤。 1941年春,南国内形势骤变,这为苏南加强政治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3·27”政变上台的西莫维奇新政府,在国内人民强烈反德情绪的压力下,无意完全屈从希特勒,使国家沦为德国的牺牲品。但它也明白,南军势孤力弱,不足以长久顶住德军在巴尔干的推进。于是,它一面宣布继续维持南加入三国条约的决定,以便赢得更多的战备时间,一面企图同英国就军事援助问题进行谈判。由于英援的希望十分渺茫,南共又代表人民强烈要求政府与苏建立友好关系⑥,新政府被迫向苏建议缔结两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这一建议表明,南斯拉夫准备脱离三国条约,希望利用1940年秋巴尔干地区开始尖锐起来的苏德矛盾,谋求苏联支持来防止德国的侵犯。南新政府的意图非常适合苏联的战略需要,有利于破坏德国建立可靠的巴尔干侧翼来进攻苏联的计划,因此,苏联方面同意了南新政府的缔约建议。 4月2日,南谈判代表团身携条约草案抵达莫斯科。次日,在受到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维辛斯基接见时,代表团团长加弗里洛维奇提出了缔结苏南军事协定的问题。4月,维辛斯基答复说,苏联不能与南缔结军事协定,因为这会破坏苏德关系。他建议签订两国友好中立条约,还表示可向南运去军事物资,对德说明苏联不愿看到南的独立与主权受到破坏。苏方的答复反映出,它为了尽量争取战备时间,不愿因可能发生的德南军事冲突过早卷入同德国的战争。维辛斯基的强硬口气使南代表团只好退而求其次,同意就签订友好中立条约继续谈判。维辛斯基又提出,条款应是这样的:“在缔约国一方遭到第三国进攻时,缔约国另一方应保持政治中立和友好”。他坚持在条款中保留“中立”一词,但加弗里洛维奇拒绝接受这种提法。为打破僵局、促成谈判,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于5日晚接见了南代表团。经过商谈,苏方同意在条款中删去“中立”一词,于是双方代表当即缔结了苏南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⑦。苏联急于同南缔约的主要目的在于:借此机会警告德国,不要进攻南斯拉夫;指望以这个实际支持行动促使南政府坚定抗德决心,尽可能牵制希特勒的侵略力量。苏联政府有理由作此指望。它早已明白,西莫维奇政府虽未退出三国条约,实际上是准备抵抗德国侵略的。缔约前,苏驻南外交代表就向国内汇报道:“南斯拉夫政府采取的一切措施(动员、清洗国家机关中的亲德分子),使人有理由认为,它将认真准备回击德的野心,以捍卫自己的国家独立,即使面对战争它也不会却步。”⑧另外,苏政府也希望通过与南缔约来促进两国之间的政治联系,进而加强苏联在巴尔干的阵地。 众所周知,苏南条约刚一问世,希特勒就在4月6日发动了侵南战争。但是,德国的这一侵略行动并不能使苏南条约完全丧失其积极意义。条约的缔结,毕竟给了准备抵抗德国侵略的南斯拉夫人民道义上与精神上的支持。南共著名活动家季海尔指出:“同苏联缔结的友好条约因南斯拉夫军队迅速溃败而未能带来任何直接好处,但对动员人民群众投身于反对国外法西斯侵略者及其奴 仆的解放斗争,是有极其重要的精神作用。”⑨对苏联来说,条约的重要性在于,苏南建立了一条联合政治阵线,南斯拉夫不参加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已有了保证。因为条约明文规定了苏南互不侵犯和互相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义务;还规定,如缔约一方遭到第三国进攻,缔约另一方则“必须对它奉行友好的政策”。从长远看,条约构成了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和南王国流亡政府保持较长时间外交关系的政治基础之一⑩,也为苏联和南共领导下的人民解放运动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走向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苏南条约的意义又是不能过高估计的。因为它既未能阻止住德国进攻南斯拉夫,又未能使南斯拉夫在遭到侵略时,从苏联那里获得为改善对德作战状况所需要的实际物资援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