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业化第三阶段的农业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入了工业化的第三阶段,即次级进口、次级出口替代阶段。这一阶段农业政策的主题是农业保护。 工业化进入这一阶段后,国内廉价的剩余劳动力已经被工业部门所吸收,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用已经渡过了“结构转向点”,劳动力按市场供求法则定价,整个经济进入费一拉的“商业化阶段”。⑥要继续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单靠劳动力多的优势已经远远不够,必须在降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成本上下功夫,即发展国内的生产资料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而经过工业化第二阶段的积累,在资金和技术工人方面,也具备了发展这类工业的条件。其发展次序,先是替代进口产品来占领国内市场,继而随竞争能力的提高进入国际市场,逐步使原来以劳动密集型非耐用消费品为主的出口模式,改变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生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所以,这一时期日本工业化的特征是次级进口、次级出口替代。 由于日本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越来越集中于资本和技术的密集型产业,工业的技术进步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缺口进一步扩大。城市工人收入的增加远快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工农间的收入缺口也进一步扩大。据统计,从1920-1935年间,农家收入与非农家收入的比例由48%下降到38%,平均每年下降将近1个百分点。因此,这时的农业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农业的贫困。如何保持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至于与城市工人的差距太大,以免给社会和政治安定带来冲击,就成了工业化第三阶段农业政策所要对付的主要问题。 另一方面,工业发展自我支持程度增强,来自工商界反对农业保护的阻力已经大大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即对农业采取了比较全面的保护性政策。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保护的程度和措施是不同的。战前及战争期间的保护只是有限的保护,主要政策有: (一)价格补贴政策 (1)调剂水稻的市场供给1921年日本颁布“大米法”, 该法授权政府通过操纵水稻的购买、销售、储存和加工以及对国外进口水稻的限制,调剂水稻的市场供给,以保证农民的收入。 (2)增加财政拨款针对20年代和30年代后期水稻价格的迅速下降, 政府将财政拨款限额由最初的2亿日元追加到1932年的4.8亿日元,以弥补农业的价格损失。农业从政府得到的补贴占政府全部补贴的比重,1921年时只有1%,到1934年已增加到2.8%。⑦ (3)实行价格保护1933年又用“大米管制法”取代“大米法”, 授权政府可以不受限制地按最低保护价格和最高价格收购或抛售大米,并把管制范围扩大到了殖民地的水稻生产。大米的名义保护率1920年时只有14%,1935年时已上升至45%。⑧ (二)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政策 日本政府在采取对大米实行价格补贴的同时,还采取了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些措施:(1)在乡村地区兴建基础设施工程,增加农民的工资收入;(2)给负债农民发放低息贷款;(3)组织农村经济复兴运动,提高农村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自给程度,以减少农民的现金支出。 二次大战前及期间日本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有这样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实行的是有限制的保护,这倒不是要求保护的呼声弱,而是战争期间粮食问题仍然很重要,所以政府对农业的保护、补贴政策只起缓冲农业比较利益下降、避免农民陷入破产境地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抵消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程度。第二,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没有从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一根本途径入手。日本的地主制长期保持着细小的分佃式经营,根本没有发生土地经营形式的两极分化。“单峰式农业经营结构”⑨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地主家长式的统治遭到了佃农的强烈反抗,但没有政府发动的土地改革,农民自己是无法完成这一变革的。战争前及战争中尽管政府觉察到了这一必然性,但由于地主阶级强大的政治实力,土地改革计划一直未付诸实践。规模经营问题不解决,农业的贫困问题也就得不到根本解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针对工业化第三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及前述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日本政府采取的农业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必要的制度变革,二是农业保护政策的继续和加强。 (三)农业的制度变革 制度变革的主要措施首先是战后的“土地改革”,也叫“农地改革”,其主要内容:(1)对出租土地1公顷以上的经营地主及寄生地主的租佃土地进行强制收购,转卖给佃农。(2)耕地的收购价格订为水田年租额的40倍,旱地年租额的48倍,由佃农分期在24年内交清。(3)经营地主1公顷以下租佃土地的地租最高额,不得超过农产品收获总值的20%。“农地改革”从1947年始到1949年底结束,历时3年,从此日本农村的土地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半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基本上趋于瓦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很快。 土地改革对地权的平均分布起了很大作用,但并没有对农场大小的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日本农业仍然是极小规模的单峰式分布的家庭农业,平均面积仍为1公顷左右。同时土地改革也没有改变农业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的资本形成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