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日本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农业政策探析(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李溦 冯海发 参加讨论

再次是来自政党集团方面的倾向增强。50年代以来,日本的农业人口随着工业的迅速扩张而源源不断地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但选举区域并未随之而调整,致使农村在全国选票中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农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这无疑提高了农业集团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农村选区成为保守势力的政治集团,为执政的自民党所倚重,这是农业集团的保护游说能为日本政府所接受和采行的政治背景。
    农业保护政策的宗旨是为了把一部分农业调整的代价转移给非农业人口,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工农收入均等化。从实际运行效果看,1960年日本农家人均收入只相当于非农家人均收入的68%,1970年这一比例增大到91%,到1980年农家人均收入已超过非农家的15%,(15)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实现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之目的,从而为日本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日本对农业实行的过度保护,也导致了许多不经济的后果。譬如,人为地提高大米的价格,给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以错误导向,阻碍了农业资源由大米生产向畜产品、蔬菜等需求量更高的产品生产的转移,滞缓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过程;更为明显的是,政府储存的大米大量积压,余米变质,不得不廉价处理于它途,而用于大米控制的财政亏损则大量增加;又如,在大米高价格的诱导下,花费大量投资购置灌溉系统设施,把旱地改造为水田,但当这些水田尚未用于水稻生产时,政府的面积控制计划就迫使农民放弃水田的生产或改种旱地作物;再如,农民收入的提高削弱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动力,即使离土的农民也不愿放弃土地,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因此遇到了困难。总之,日本在对农业实行高程度保护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必需的结构调整几乎没有进步,与现代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引入不相适应的大量的无效率的小农场反而得到了维持,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农业的发展,这恐怕就是日本农业保护政策产生的不经济后果的实质之所在。目前,日本政府正在为改进和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而努力。
    纵览日本工业化不同阶段农业政策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第一,工业化虽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资源不断由农业向工业转移,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但是,如果没有农业的有效发展作为基础,工业化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正确处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贯穿工业化全部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二,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关系的核心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适时地调整农业发展政策。日本的经历表明,处于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农业政策应该是不断变化的,工业化第一阶段实行的是农业挤压政策,第二阶段实行的是减轻农业负担并适当注意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第三阶段实行的是农业保护政策。所以,农业发展政策随工业化的推进而适时调整的意义就在于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应实行不同的农业政策。
    第三,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政策转变完全是由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决定的,即是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什么时候进行农业政策转化,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客观的经济条件。所以,超越客观条件的任何农业政策转变的超前(如在第二阶段就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滞后(如在第二阶段仍实行农业挤压政策)都不仅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会给工业化带来障碍。
    第四,在工业化第一阶段,从农业中汲取剩余应建立在培植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因此,汲取农业剩余和培植农业生产构成了农业挤压政策的全部内容,任何偏废都会使农业挤压政策跛足化,从而最终都不利于工业化的顺利推进。
    第五,在工业化第三阶段,农业保护政策的推行应有助于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因为建立在规模经营和现代技术基础上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办法。
    注释:
    ①哈亚米:《困境中的日本农业》(Yujiro Hayami, Japanese Agriculture under Siege),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58页。
    ②(日)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页。
    ③哈亚米:《困境中的日本农业》,第40页。
    ④世界银行:《198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⑤哈亚米:《困境中的日本农业》,根据第36页有关资料计算。
    ⑥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John C·M·Fei)和拉尼斯(G·Ranis)在研究经济发展时把贯穿于经济发展过程的劳动力转移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他们认为,在第一、二两个阶段中,农民的收入由非市场因素决定,不管劳动力在工农业之间如何配置,不管农业劳动力是否转移到工业部门,制度工资始终不变;当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全部吸收后,劳动力转移即进入了第三阶段,这时,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就不再等于不变的制度工资,而是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一旦进入第三个阶段,农业部门就完全商业化了。所以,他们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吸收的这一点即第三个阶段的起点称作“商业化点”(Commercialization Point),而把这一点之后的阶段称作“商业化阶段”。
    ⑦哈亚米:《困境中的日本农业》,第4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