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见《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②Pierre Chaunu, Seville et l'Atlantique(1504-1650),转引自 I,Wallerstein,The Modern World,System.vol.I.p.52. ③陈得芝:《元代海外交通与明初郑和下西洋》,见《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2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④戴闻达:《中国人对非洲的发现》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25页。 ⑤桑原隲藏:《蒲寿庚考》,中华书局1929年版。 ⑥《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见《李约瑟文集》(潘吉星主编),第258页。 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版)第4卷第3分册,参见中译本《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11、12册,台湾商务1980年版。 ⑧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蕃志》。 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11册,第241页。 ⑩因郑和航行的史料被焚毁,下西洋的宝船尺丈是否属实,是一个尚待论证的问题。李约瑟认为大{K5C301.JPG}宝船大多在1500吨左右。上海交大杨槱教授则认为当时造这样特大的海船“既不不需要,也不可能”(《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见《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略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尺度》,见《海交史研究》1981年总3期)。根据西方航海史资料,到16世纪末只有很少航行西印度的西班牙船超过500吨,因为采用阿拉伯三角帆的轻快帆船速度快,造价低。另外,当时西方海船在火炮装备方面已比中国先进,也不容忽视(参林文照、郭永芳《佛朗机火铳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3卷第4期)。 (11)关于明王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和经济政策的保守性质,黄仁宇有详细论述。参《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版)、《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中国近五百年历史为一元论》等(收入《放宽历史的视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9年版)。 (12)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中译本,第50章(1卷2分册);第3编第22章(2卷1分册);商务印书馆1937、1939年版。 (13)侯厚培:《五口通商以前我国之际贸易之概况》,见《清华学报》(1927年)第4卷第1期。 (14)《明史·郑和传》。 (15)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377页。 (16)《续文献通考》卷一一。 (17)西班牙殖民征服时期向印第安人宣读的《传告》的中译文,可参看《印第安人兴亡史》(吴泽霖译),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7-59页。 (18)莫里逊:《大洋海统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传》英文版,第6页。 (19)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地学,1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46页。 (20)戴文达:《中国人对非洲的发现》,第39页。 (21)曹婉如等:《中国与欧洲地图交流的开始》,《自然科学研究》1984年第3卷第4期。 (22)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1页。 (23)分见《明史·夏元吉传》、《明史·李时勉传》、《续文献通考》卷一一、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八、《历代通鉴辑览》卷一○二。 (24)王赓武:《五百年前的中国与世界》,《二十一世纪》1990年第2期,香港。 (25)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时输出入》,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第6卷第2期,1939年。 (26)张铠:《世界市场与明季资本主义萌芽》,见《15、16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续编》(吴玉廑主编)。 (27)堺屋太一:《如果现在是历史》中译本,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06页。 (28)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第9章,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 (29)田汝康:《中国帆船贸易与对外关系史论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30)罗荣渠:《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1-373页。 (32)(3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英文版,第1卷,第62、63页。 (34)参吴晗《朱元璋的统治术》,见《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2卷;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见《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