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肯尼迪政府对西欧的“宏伟计划”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李秋发 参加讨论

60年代初,世界形势开始进入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鉴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肯尼迪对美国全球战略作了部分调整,提出了所谓的“和平战略”。其中,肯尼迪政府特别针对西欧的形势变化,提出了对西欧的“宏伟计划”①。本文试图对该计划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实现该计划的主要措施、该计划的破产及其原因作些粗浅论述。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从其全球扩张的战略出发,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创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措施,从经济和军事上全面控制西欧,企图建立一个美国控制下的经济上发展、军事上强大、政治上稳定的统一的西欧,使西欧成为美国遏制苏联的堡垒,并为美国全球战略分担负担。西欧成了受美国操纵的卫星国。
    可是,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欧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开始重新崛起,高速发展。这种经济复兴和发展使西欧已不再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摆脱了对美国经济的单方面依赖,形成了与美国相互竞争的关系。
    就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说,西欧是50年代世界上增长较快的地区。1948-58年,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2%,法国为12.5%,意大利为7.6%,荷兰为7.1%,英国为6.4%,而美国只有3.8%②。在工业生产的发展上,西欧也属世界先进之林。与美国相比,1958-61年,西欧国家平均工业增长率为6.6%,而美国为5.4%。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西欧的份额逐步上升,1958年达35.6%,而美国则从1948年的53.9%下降到1958年的46.1%,1961年进一步下降到44.3%。在一些主要工业品产量上,西欧的增长速度也快于美国。
    在对外贸易和金融货币关系上,西欧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从美国与西欧主要工业国家在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正在丧失贸易垄断的地位,西欧的地位正日益上升。1955年,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为337亿美元,美国占其中的83亿,法国占32亿,联邦德国占52亿,意大利为11亿,英国为65亿。到1960年,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总额上升为522亿美元,美国占113亿,法国占56亿,西德占101亿,意大利为27亿,英国为88亿。西欧国家总额的增长率达65%以上,而美国只增长40%左右。在金融货币关系上,1958年底,西欧实行了主要货币的自由兑换制度,“马克、法郎、里尔成了由大量黄金和外汇储备支持的硬通货”。③美元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1950-60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47.1%下降到30%,而共同市场国家则从6%上升到24%。肯尼迪哀叹:“美元问题已非十年前的情况了”。④50年代末,美国首次出现了国际收支不平衡。1957年,美国国际收支尚盈余5亿美元,1958年转而赤字35.2亿美元,1959年赤字上升到38亿美元。1960年10月发生了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国际收支问题成了肯尼迪对西欧政策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50年代末西欧出现了经济一体化的热潮,产生了以法国和前联邦德国为首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两个独立的经济集团,这使美国经济上面临新的更大挑战,政治上面临着西欧可能分裂的危险。
    对美国来说,经济上这两个集团都具有歧视美国、保护西欧市场的作用。共同市场的关税同盟必然使美国商品在西欧市场上丧失部分竞争力,给美国贸易带来重大损失。肯尼迪为此惊呼:“欧洲共同市场的发展向美国提出了最大挑战”。⑤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尽管不设关税同盟,但联盟内部各国相互削减工业品关税,导致了联盟对美国工业品的关税高于对成员国的关税,这也必然会损害美国工业品的竞争力。
    欧洲共同市场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对立主要是英法矛盾促成的。英国不愿放弃英联邦特惠制而加入共同市场,特别对共同市场的农产品减税规定不满,担心法国农产品侵占英国市场,而法国则坚决坚持这一点。另外,英国与美国保持着特殊关系,在北约组织中分享部分核控制权,英国企图借此维持在西欧的领导地位。而法国对此极为不满,特别是戴高乐上台后,竭力联合西德排斥英国在西欧的影响,争取法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英法两国在争夺西欧的领导权,他们之间的矛盾可能导致两大经济集团之间的贸易战,进而导致西欧政治上的分裂,并将导致北约组织的瓦解和西方阵营的分裂,严重威胁到美国对西欧的统一领导。当时美国一些分析家及政府官员认为“今天欧洲最使人不安的政治事态发展之一是法国和英国的日益疏远”。⑥再次,西欧几个大国在经济复兴和一体化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摆脱美国的完全控制,力图在北约组织中取得更大发言权,并寻求自己起主导作用的西欧政治联合。这使美国面临着西欧离心和可能成为第三种力量的危险。
    1958年戴高乐东山再起,推行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政策。他力图以欧洲共同市场为基础来实现他酝酿已久的欧洲宏伟蓝图,建立一个以民族国家联盟为基础,以法(西)德联盟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之间的欧洲,这个欧洲是国家间的联盟而非超国家的联邦,它将成为抗衡美苏的世界第三种力量。为此,戴高乐公开举起抗衡美国的旗帜。1958年9月17日,他在给艾森豪威尔和麦克米伦的备忘录中要求成立由美、英、法组成的大西洋理事会,以决定北约组织的世界战略和政治问题。在此要求遭到拒绝后,1959年3月,他撤回了法国在北约组织中的地中海舰队,拒绝在法国领土上部署非法国所有的核武器,并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武器。肯尼迪说:“法国制造原子弹的基本目的,并不是增进法国的潜力,而是要提高它在联盟中的地位。与其说法国的原子弹是对付莫斯科的,毋宁说是对付华盛顿的”。⑦英国也对美国在北约组织中一统天下的局面不满。这突出表现在英美在核武器控制问题的争论上。英国以核武器作为独立和大国地位的标志,要求与美国分享核技术和情报。美国却极力对英国实行核垄断。两国为此长期争吵不休。另外,英国也在设计领导西欧的计划。1960年麦克米伦首相在圣诞假期中起草了一份备忘录。他设想通过英国加入共同市场,攫取共同市场和西欧的领导权,维持英国在英联邦-西欧-大西洋联盟三环外交中的中心地位。他说:“为了达到我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目标,并避免所预见到的欧洲持续分裂的种种危险,最有效的方法是联合王国完全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其目的是“使英国比置身在共同市场之外更好地起带头作用”。⑧联邦德国从50年代起就致力于西欧的联合和统一,力图在西欧统一的基础上统一德国。西德积极建立共同市场除经济原因外,既可以增加西德抵抗苏联的力量,又可以借此对美国抬高要价。阿登纳指出,欧洲各国要不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他还说:“目标必须是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为维护和平可以在天平上投入自己的法码。”⑨综上所述,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西欧形势与战后大不相同。西欧具备了与美国进行经济竞争的能力,并走向了经济联合之路;政治上开始寻求摆脱美国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这些变化使美国不得不调整对西欧的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