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计划”在西欧主要大国的反对和抵制下破产了。就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首先,这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欧力量的发展和美国霸权力量开始衰落的结果,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前已述及,西欧经济的复兴和发展,使西欧摆脱了对美国经济的单方面依赖,形成了与美国相互竞争的关系,美国的经济垄断已被打破。西欧主要大国都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控制西欧的计划,再也不完全听美国使唤了。美国全球霸权的另一个基础--核垄断已被苏联打破,这使西欧国家对美国的核武器的使用产生了怀疑,认为美国不会为了西欧而冒牺牲美国本土的危险,去同苏联打核大战。对西欧来说,美国核武器再不是那样可依赖的了。戴高乐说:“最重要的是,正如美国一样,俄国也有了威慑力量。这就是说一旦发生全面原子战争,任何一方都不可避免遭到惨重的、也许是毁灭性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没有人,特别是美国没有人能够说,美国核武器是否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样和在什么程度上用来保卫欧洲。”(34)肯尼迪强调发展常规武器,在西欧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对自己核能力信心的丧失,加深了西欧对美国的怀疑。这些更促使西欧主要大国去发展自己独立的核武器。“宏伟计划”在经济军事上都得不到西欧的支持与合作。肯尼迪的雄心终被西欧大国的蓝图挫败了。 其次,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际局势的有限缓和,有助于西欧向美国争取更加独立自主的地位。 50年代末开始,美苏核恐怖平衡的形成使得美苏两国为了共同生存不得不进行接触和交往,以避免全面核战争的爆发。为此,美苏之间开始了首脑会晤和裁军谈判,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紧张局势开始松动,在国际上掀起了一阵缓和热。这使西欧国家认为苏联近期内进攻西欧的可能性不大。曾任联邦德国总理的施密特说:古巴危机后美苏之间发展了一种部分合作的关系,“这就影响到其它国家,使它们认为两个超级大国--因而也是它们分别所属的两个欧洲国家之间的和平--是比较稳定的东西。”(35)戴高乐甚至认为:“20年来,法国第一次处于完全的和平环境中。”(36)这种国际形势的缓和削弱了西欧对美国军事依赖性和西方阵营团结的外在压力,从而促使西欧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更加放开手脚去推行自己的政策,对“宏伟计划”置之不理。 第三,主观上,肯尼迪本人和他政府一些西欧政策的主要决策人物急于在西欧实现美国化的思想,使“宏伟计划”带有较多的理想成份,与西欧实际情况有差距。 肯尼迪本人和他政府一些决策人物,如腊斯克、乔治·鲍尔等对“自由民主”的美国联邦制坚信不移,并急于将它推广到全世界。肯尼迪说:“我坚信我们的制度更符合人性的根本原则,因此我们最后将胜利。”(37)乔治·鲍尔也说:“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有着深刻的根源。它根源于我们自己联邦经验的再次总结和我们结束曾经分裂西欧伟大国家的残酷斗争的愿望。”(38)他们甚至认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根据美国标准在自由世界的另一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市场”。(39)西欧国家具有与美国同样的民主制度和自由精神。西欧共同市场的出现表明西欧结成联邦制的统一体是完全可能的。 正是受这种扩张美国制度的思想影响,使肯尼迪政府过高估计了西欧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忽视了西欧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差异性和争取独立自主地位的决心。戴高乐就认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是西欧非常条件下建立的,是临时需要,“这种一体化体系现在却已经过时了”。(40)他认为政治上的一体化对于西欧来说更是不可想象的。麦克米伦也认为“许多美国评论家确实没有认识到欧洲诸国由于语言、传统和各自的世界性义务不同而产生的巨大困难,所以对于欧洲不能象旧英属殖民地在独立战争后组成联邦那样达到同样完满的结局而感到焦急”。(41)“宏伟计划”设想的欧洲统一和大西洋共同体实质上是美国模式的发展,是美国单方面的理想,西欧国家是不愿接受的。 注释: ①“宏伟计划”(Grand Design)又译总战略,在肯尼迪政府讨论《扩大贸易法》时,曾有人用过这个名称。美国著名记者约瑟夫·克拉夫特用此名写了一本书,概述肯尼迪政府对西欧的政策。“宏伟计划”因此成了肯尼迪政府西欧政策的代称。此书名为《宏伟计划:从共同市场到大西洋伙伴》(The Grand Design:From Common Market to Atlantic Partnership)。 ②参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外交政策研究所:《美国对西欧的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15页。 ③《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63年夏季号第3期第671页。 ④肯尼迪:《和平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5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