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西晋职官升迁与资位秩序(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周文俊 参加讨论

二、西晋职官阶序与官资等级:兼议官品的辨疑
    西晋职官阶序的探讨,需要辨析官资与官品的关系。宫崎市定是此问题的学者,他认为两晋时期官制可能存在“官品逆转的规定”,并推论这种“晋升顺序上突然不按官品进行”、“发生自上品向下品移动也算作升迁”的情况,“似乎也是根据一定的升迁规则进行”的。[7]仔细推敲,这一观点是将职官迁转次序与官品等级直接等同,推定升迁是以官品高下为秩序,进而将史料迁转记载的官品不相应的情况归为“官品逆转”,因此又不得不推测另有逆转规则,在解释上颇为牵强。事实上官资等级与官品虽然联系密切,但并非同为一事。
    官品班位与铨选官资在魏晋是各有所指的。《唐六典》记载西晋太子中舍人的沿革:“咸宁二年,齐王攸为太傅,遂加名(舍人)为中舍人,位叙同尚书郎。其后资渐高,拟黄门侍郎,班同门大夫,次尚书郎下。”[8]其中“位”、“班”指朝班位次;“叙”、“资”指铨叙资格。联系《通典》所载《晋官品》,“(太子)门大夫、中舍人”在第六品,两官以次相接,“班同”之义甚明,显示朝班位次与官品相对一致。⑦另一方面,太子中舍人的铨叙资格出现变化,取得与黄门郎相同官资以后,官品并没有随之上升至第五品,仍然按照班位被列于第六品,说明朝班秩序可在官品中得到反映,⑧而作为铨叙与升迁依据的官资。则相对独立于官品。
    朝班位次与铨叙官资两套等级秩序并行,至少在曹魏时已见端倪。《通典》引“王肃表”曰:“臣以为秘书职于三台为近密,中书郎在尚书丞、郎上,秘书丞、郎宜次尚书郎下,不然则宜次侍御史下。秘书丞、郎俱四百石,迁宜比尚书郎,出亦宜为郡。”[9]秘书丞郎“宜次尚书郎下,不然则宜次侍御史下”是朝位方面的建议,“迁宜比尚书郎,出亦宜为郡”则是有关铨叙资格的界定。朝班位次与铨选资格是判然两分的。
    如果跳出升迁严格对应官品的思路,那么,职官资位等级从何探讨呢?前引李重“泰始以前,多以散官补台郎,亦径补黄门中书郎,而今皆数等而后至”之语提供了重要线索:此语既反映出西晋存在“数等”的增位秩序,也透露了“散官-尚书郎-黄门、中书郎”的进阶秩序。⑨我们仍以潘岳官历为例,分析士人仕进与阶序的联系。
    由表2知,按晋官品等级,潘岳由公府掾举秀才为郎中,是由七品降为八品,从王朝授官与士人就职的角度,均难以解释这样的徙官规矩在制度与情理上何以成立。(11)如果不从官品等级,而是从散官阶序理解的话,可有合理解释:公府掾与郎中均属于散官,同属于散官阶序,在官资上是一致的。潘岳《秋兴赋》序云:“晋十有四年(即咸宁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10]这显示公府掾是居职闲散的散官,据《北堂书钞》引《山公启事》:“事职有年限,如公府掾属,了无一事,亦限三年,近也”,[11]可以为证。潘岳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说明他另有具体的职事承担,公府掾就是他的本阶官资,起到标示仕宦资格与官位等级的作用。潘岳举秀才为郎中,郎中同样属于散官,是居职待调的朝廷属官。(12)
    《晋书》卷54《陆云传》记载陆云拒绝佞人孟玖选用其父为邯郸令,称“此县皆公府掾资,岂有黄门父居之邪”。[12]这说明公府掾作为铨选资格,可出补县令。由此得知当时的铨叙制度,对每一郡县长官均规定了与某一阶序中多个职位对应的铨选官资,方便吏部从合乎资格的官员中进行选任。那么某一官职对应的“资”,必然不是笼统的官品等级,而是落实到具体职位的官资规定。因此,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追究潘岳仕宦途径的河阳令、怀令与官品的联系,因为潘岳得到外举,直接相关的是“太尉掾”与“郎中”的官资,而不是官品。河阳令、怀令是属于散官阶资的外官,“公府掾-郎中-河阳令-怀令”是潘岳在散官阶序中的官历,所以,当他被调补为尚书郎,也就脱离散官阶序。因为尚书郎是散官往上一阶序的基准官资,形成潘岳自叙所云的“进阶”。
    从散官进入尚书郎阶序,是西晋士人升迁途径上的一大门槛,由于阶序等级的存在,士人需要内资要职,始得进阶。获取阶资重官,成为官僚的仕进大事。对于朝廷中没有势援的士人,这并非易事。陆机曾上疏推荐南士贺循、郭讷,云:“今扬州无郎,而荆州江南乃无一人为京城职者”、“至于才望资品,循可尚书郎,讷可太子洗马、舍人。此乃众望所积,非但企及清涂,苟充方选也。”[13]所谓“荆州江南乃无一人为京城职”,并不是说没有在洛阳供职的南士,“京城职”指代的是高阶官资要职。“扬州无尚书郎”的说法,反映不少南士虽然在吴平后获得出仕晋朝的机会,但一直徘徊于散官资序,无法进入尚书郎阶序。(13)
    尚书郎是进阶的标志性职位,从阶序角度理解,陆机为贺循、郭讷争取并非仅为一官半职。太子洗马、舍人的资位亦接近于尚书郎。陆机希望通过推荐,为贺、郭二人求得“京城职”阶资,使之“进序”。“京城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官僚仕进与升迁途径,反映出内官要职具备了重要的资位意义,阶等秩序主要由内官资位确立。陆机上疏还反映出当时职官“内重外轻”的制度格局:贺循虽然“历试二城,刑政肃穆”,但在无法争得内职进阶的情况下,只能“编名凡悴”,郭讷在蒸阳令之任后更是赋闲在家。士人需要争取到内官资位,始能仕进通畅。
    总之,西晋官僚升迁秩序,是以由内官重要官职构成的阶序等级为中心展开的,官员仕进途径大体上循着阶序拾级而上。吏部铨选的运作秩序,主要体现在官职均有具体的“叙”、“资”、“迁”、“视”等官资规定:某一官职可迁补至哪些官职,又可由哪些官职补缺,官职在官僚体制中的职务类型、资格等级等,均在吏部选簿中有详细规定。简而言之,具体官职对应着具体官资,官员的迁补叙用与官品高下并无直接关系。李重提到“百官等级遂多”,显然不是指九品官品,而是更为复杂具体的官资等级。官品等级虽在一定程度上与阶序相符,但归根到底不能确切反映当时的升迁秩序。由于内官构成了官资阶序主轴,造成外官地位低落,导致职官内重外轻格局的不断深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