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圣”孔子“为汉赤制”(6)
注释: ① 在古代典籍中,“圣人”与“圣王”两词常相混用。例如《易经·颐·彖传》说:“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礼记·礼运》说:“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易经·说卦传》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载:“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这里的“圣人”等于圣王。而《史记·乐书》说:“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多之口。”这里的“圣王”等于圣人。 ② 许慎《说文解字》解“王”字说:“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字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叁通之者,王也。”在古代,“王”字的含义,不外两说:从音训来说,是天下归往;从形训来说,是参通天地人。而春秋公羊家则从“内圣”和“外王”两个方面来理解天下归往与叁通天地人。他们眼中的“王”并不是现实中的统治者,而是理想中的统治者。 ③ 《春秋繁露·奉本》。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庄公三十一年解诂说《春秋》“因鲁而见王义”,继承的是董说。 ④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以《春秋》当新王”的理论其实在先秦儒家的议论中已见端倪。例如《孟子·滕文公》说:“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来、墨翟之言盈天下。”又说:“《春秋》者,天子之事也。”并引孔子之言说:“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孟子·离娄下》说:“王者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连《庄子·齐物论》也承认:“《春秋》经世,先王之志。”从这些先秦学者们的议论看来,《春秋》作为一部经,是有其微言大义在的。不过“以《春秋》当新王”之义,是到了春秋公羊家那里才被发挥到极致的。 ⑤ “素王”一词见于《庄子外篇·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但此篇已被学者证明非庄生之作,而是秦汉间人的手笔。 ⑥ 《史记·殷本纪》唐司马贞索隐说:“按,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索。故称素王。”此为别解。 ⑦ 皮锡瑞《经学通论》四《春秋》“论《春秋》素王不必说是孔子素王《春秋》为后王立法即云为汉制法亦无不可”条说:“据杜孔之说,则《春秋》素王,非独公羊家言之,左氏家之贾逵亦言之。”钱穆先生亦持此见解,参见《孔子与春秋》,《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67页。 ⑧ 《孔子家语》当为三国王肃之伪作,然其材料大半采摘于先秦或秦汉典籍。 ⑨ 《春秋文曜钩》说:“黑帝其名曰汁光纪。”《尚书帝命验》说:“黑帝汁光纪之府,名曰玄矩,矩法也,水精玄昧,能权轻重,故谓玄矩,周曰玄堂。”“汁光纪”也作“叶光纪”、“协光纪”。 ⑩ “录书”或称“图录”或“图箓”,即谶纬。 (11) 按,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注和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均把此语标点为“墨、孔生,为赤制”,误。墨子怎可能“为赤制”?“墨”实际是指“黑”,因为孔子的属德是水,为黑统。 (12) 罗梦册先生《孔子未王而王论》一书提出,以孔子为核心的虚拟的“朝廷”的出现,“严重地威胁着那个继秦而起的汉王朝的存在”。“由于孔子为王和春秋建代的结果,却使得现存的汉王朝大感威胁,而思有以救而安之”,于是汉代才出现了一个假手谶纬家进行的神化孔子的运动(见罗梦册《孔子未王而王论》,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1972年版,第163、174页),这是与史实不相符的臆猜。 (13) 麟是土兽,却被称为“木精”,这很令人费解。旧说麟为土畜,因“性合人仁”,故为木精,很牵强。 (14) 这段文字本非谶文,孙瑴《古微书》误把它采入《论语摘衰圣》。周予同先生《谶纬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亦误把它作为谶文来讨论。 (15) 《孔丛子》七卷,原题孔子八世孙、楚孔鲋撰,鲋曾仕陈胜为博士。经后世学者考证,此书应为东汉末以至齐、梁时人的伪作,不过其内容有相当部分缀集的是先世遗文。罗根泽先生在《古史辨》第四册发表有《孔丛子探源》一文,对此问题进行过详细的缕析。 (16) 《孝经右契》亦载有此事,情节大致相同,不过刍儿的姓为“赤松”(一作“赤诵”),名为“时乔”。 (17) 史展、韩敕在桓灵时均担任过鲁相。因此,这些碑文也反映了东汉中叶至宋叶社会的流行思想。参考吕宗力《东汉碑刻与谶纬神学》,《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历史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原文参考文献: [1] 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A].古史辨:第二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 周予同.谶纬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A].周予同经学论著选集(增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 蒋庆.公羊学引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136. [4] (汉)班固.汉书:董仲舒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8.279. [6] 杨向奎.西汉经学与政治[M].台北:独立出版社,2000.61. [7] (汉)公羊寿,(汉)何休,(唐)徐彦等.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