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早期道教组织均无意建立一个农民政权或道教领导的政权,甚至连起义后的张角也是如此,如著名汉学家康德谟(Max Kaltenmark)即这样认为(“The Ideology of the T'ai P'ing ching”,in H.Welch & A.Seidel,eds.,Facets of Taois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这类观点具有一定道理,但似乎过分注重于道教组织的一些表面现象,而忽视了彼此的异质性,正如张角与张鲁的区别一样。 ⑥ 如恩师姜生先生在其《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29] 一文中首次提出汉代末世论说,认为两汉时期出现的终末论意识与运动本自原始道经《天官历包元太平》。另外在姜生先生与汤伟侠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第八章对此亦有详细讨论[30]。由于笔者在本文中提出《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与《太平清领书》核心思想相异的观点,因而对“承负说”与末世论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这对研究汉代政治社会变迁有着重要意义。 原文参考文献: [1] 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 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J].国学季刊,1935,(1). [4] 胡适纪念馆编译.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陞往来书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5] 刘昭瑞.“承负说”缘起论[J].世界宗教研究,1995,(4). [6] 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译.道教:第一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 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0. [8] 陈焜.试论《太平经》中之承负说[J].宗教学研究,2002,(4). [9] 王月清.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1998,(1). [10] 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1] 唐兰.黄帝四经初探[J].文物,1974,(10). [12]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13] 向宗鲁校释.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 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5] 道藏:第5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6]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 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8]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19]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0] 王先谦.苟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1] 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3] 江晓原.天学真原[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4] 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25] 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6] 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7]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8] 吴青.灾异与汉代社会[J].西北大学学报,1995,(3). [29] 姜生.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30] 姜生,汤伟侠.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1]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2]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3] 杨寄林.太平经今注今译:综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34]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