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国“大农业”体制新论(6)
事实也是如此。英国“大农业”体制取代农民家庭经营体制,大约在18世纪中期后开始,到19世纪初基本完成。19世纪之前,英国农业人口并没有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口的绝对数量一直在增长之中。在此之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大量流动,到19世纪中叶达到高峰。这时,从事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才呈下降趋势(50)。如果考虑乡村的落后和闭塞,相对于城市获利和成功的机会少,那么,受利益的驱动,这个时期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动,就更自然了。 (三)“大农业”与英国的工业资本积累 以往国内出版的一些论著认为,英国的“圈地运动”和随之建立的“大农业”体制,为英国的工业发展积累了资本。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影响英国工业资本积累的因素多而复杂,这里不能全面展开讨论。笔者只想指出,英国的工业资本积累并非依赖于“大农业”,而主要是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工业部门自身;二是通过暴力对海外进行殖民掠夺。相反,“大农业”体制的建立,却给工业资本积累带来了诸多不利。 上文提到,“大农业”体制的推行,导致了英国农业的衰落,因而削弱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依靠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原料,以及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然而,“议会圈地”的结果则是,被圈占的土地多半落入了土地贵族之手。他们为了获得高额收益,对地租和农产品市场实行垄断,阻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抬高农产品价格,压低农业雇佣工人的工资。同时,由于实行“大农业”体制,大批农民被剥夺了自主经营的权力,沦为农业雇佣工人。这些失去了自主经营权的雇佣工人,现在所关心的只是他们的工资,至于如何提高农场的经济效益,自然无心过问。其结果便是农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工业原材料费用提高,工业资本积累乏力。因此,工业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另谋资本积累的途径。 英国的工业资本积累,概括说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着眼内部,二是眼睛向外。 着眼内部,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挖潜、革新”。英国的新兴企业家特别注重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每当一项新的发明和新的技术出现,很快就会被采用、推广和普及。比如,1799年,工人克隆普顿发明“缪尔”纺纱机,所纺的纱精细结实,一次转动可以推动三四百个纱锭。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将织布效率提高了40倍。没过多久,英国就建起了几十座大规模的织布工厂。与此同时,布匹的漂白、染色、印花等工艺也进行了改进。这样一来,既缩短了工时、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英国布匹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1782年,瓦特试制成功了复动式蒸汽机,它与传送机和工作机构成了机器系列,使工厂采用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完全变成了现实。就在复动式蒸汽机问世的第三年,即1784年,英国就建成了第一座用蒸汽机生产的纺纱厂。紧接着,蒸汽机便推广到其他工业部门,如织布业、冶铁业,很快引起了这些部门的技术革新。最有说服力的是,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仅过十年,即1825和1830年,斯托克敦至达林敦,曼彻斯特至利物浦间的铁路就分别建成通车。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蒸汽机的推广,又推动了英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所谓靠工厂内部“挖潜”,当然不是从现在意义上说的,而是指企业主用压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大量使用廉价的女工和童工等一系列强制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高额利润,为企业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积累资本。据有关材料报道,1788年,英国142家纺织厂使用童工25000人,女工31000人,甚至6-7岁的儿童也被招进工厂。1789年,德比郡阿克赖特的3家工厂,共有1150个劳动力,其中2/3是童工。童工的劳动日往往长达十六七个小时,而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只有成年男工的1/3(51)。在企业管理方面,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工人吃饭一般只有半个小时,每人都要在工头的严密监视下按指定的位置,完成最大极限的任务;稍有过失,便是罚款、解雇,甚至鞭打。通过这种强制性的管理手段和对工人劳动剩余价值敲骨吸髓的榨取,企业主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取了高额利润,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1810年前后,英国工业部门雇佣一个工人平均占用的资本仅相当于农业部门中使用一个劳动力所需资本的1/9。当时的英国,除了运河、港口等特殊的建设项目外,占用几百英镑的资本,雇佣几名、十几名工人的企业,是普遍的现象(52),其中“大部分企业都是靠自身所获得的利润,从小发展到大的”(53)。 所谓“眼睛向外”,就是通过对海外的殖民掠夺,或向海外输出大量“物美价廉”的工业品,输入大宗获利几倍、几十倍、以至上百倍的粮食、农产品、矿石等原料,来为工业发展积累资本。有些企业主为了获取急需的生产资金,甚至伙同商人或教士,干起了贩卖奴隶、偷运鸦片的罪恶勾当。19世纪50年代,英国单是向印度一国输出的工业产品总值就达8024000英镑,其中棉织品一项为522万英镑,占英国棉织品对外输出的1/4以上。同期,英国从印度输入原棉8800万磅,获利几十倍。1783-1793年,利物浦商人贩卖奴隶达33.3万多人,获利1500多万英镑。1780-1893年,英国从印度偷运到中国的鸦片,超过了35000箱,获利难以估算(54)。这些商人或者商人兼企业主把从海外赚得的利润,再通过贷款的形式提供给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家,期限一般在4至8个月。“这些时间足够让企业家们完成工作和卖出产品”(55)。一位名叫塞缪尔·奥尔德诺的工厂主,在斯托克波特等地开办了几个棉纺厂和混纺品制造厂。1786年,他直接雇佣了织工150余人,每月棉布产量高达1600匹。为了扩大工厂规模,他不得不向城市商人求助。两家伦敦商号仅在一年内就向他提供了1387英镑贷款,然而他却在以后的数年内批给了这两家商号2/3的产品,用于对外销售(56)。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