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模式由盛至衰的经济分析(2)
上述情况表明,6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70年代,苏联粗放发展的潜力已经耗尽。不能说苏联领导人对这个问题没有认识。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提出:苏联的经济战略要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把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二十五大进一步提出:第10个五年计划( 1976 -1980年)为“质量、效率”计划。然而,苏联发展战略的调整经过了几十年就是没有调整过来。国民经济的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战前苏联的总体技术水平同西方国家的差距约为5-10年,80年代已扩大到15年左右。 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苏联更落后于西方国家。由于科技进步缓慢,苏联集约型扩大再生产的比重很小,如1971-1975年,按社会总产值指标计算的集约型扩大再生产的比重为32.9%,1976-1980年仅为24.6%(注:[苏]《经济科学》,1981年第10期。)。整个国民经济仍然属于粗放经营型。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发展战略的转轨之所以未能实现,根本原因在于苏联的经济体制。诚如捷克著名经济学家锡克所说,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不会产生集约化发展的前提条件的,这种体制只适于粗放的生产增长,其结果是投资过多或生产增长的代价过高,材料消耗过多,技术和质量的发展严重受阻(注:[捷克]奥塔·锡克:《社会主义的计划和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5、75页。)。 苏联的备战型经济模式反映在经济结构上,是形成了一种超重型的经济结构,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这种经济结构在战前特定的条件下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战后和平时期,苏联领导人从争夺霸权的需要出发,仍然把它作为不可更改的教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中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一直为2∶2∶6,重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75%左右。优先发展重工业实际上主要是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战后苏联依靠优先发展军事工业的方针,在军备竞赛中一度赶上了美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但其代价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牺牲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整个经济严重失衡,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与此同时也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二、集中计划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苏联在30年代初形成的经济体制是一种以产品经济观为指导、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化程度高;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指令性计划管理;动力机制包括政治鼓动、行政压力和一定的物质刺激,来自经济方面的动力非常有限;信息纵向传递,从上至下的信息主要由领导人指示、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指标构成,从下至上的信息主要是汇报和统计报表;经济协调主要是直接人为调节,基本上排除市场调节和间接人为调节;政府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合而为一,决策、监督和检定三种职能事实上集于一身。 苏联的这种经济体制在形成和建立初期,适应了当时经济结构简单、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人民群众革命热情高涨、国家目标居于绝对领先地位、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因而经济的粗放发展余地较大这些条件,所以它曾经保持了良好的增长纪录。特别是在30年代的战争环境下,这一体制充分发挥了它有利于动员资源的优势,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建立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础,为后来抗击法西斯的侵犯起了重要作用。在战后恢复时期,它的表现也是不错的。因此,苏联在整个战前时期和战后恢复时期都保持了较资本主义各国为高的增长率。据美国经济学家伯格森估计,1928-1955年苏联GN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4-6.3%, 超过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注:转引自[美]A.Hewett编:《改革苏联经济》,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1988年版,第37-38页,第69-78页。)。 进入50年代以后,苏联的上述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民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门类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靠政治热情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的方法越来越失去效力,人民要求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西部自然资源开始枯竭,新的资源的开采利用费用越来越高;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劳动力越来越短缺;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科技的进步,依靠集约化经营和提高效益。在这种条件下,集中计划体制本身所固有的弊端就开始暴露出来。 集中计划经济是一种低效率、高成本、高浪费的经济,靠大量投入换取产出。据阿甘别吉场和其他苏联经济学家计算,1961-1984年期间苏联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生产率(TFP )的年增长率除柯西金改革阶段曾达到年提高3.2%的较好成绩外,一直在1.1-1.3%之间徘徊。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作出的分阶段估计则是:1961-1965年为0.5 %,1966-1970年为1.2%,1971-1975年为-0.5%,1976-1980年为-0.9%,1981-1984年为-0.3%(注:转引自[美]A.Hewett编:《改革苏联经济》,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1988年版,第37-38页,第69-78页。)。资源高消耗,其利用效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苏联每吨木材所生产的纸仅为美国的1/6,纸板为美国的2/7,胶合板为美国的1/9。苏联每单位国民收入所需投资要比美国多50%,用钢量多90%,耗电多20%,石油用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等等。 经济中浪费惊人。据苏联报刊透露的材料,1980年苏联能源的有效利用率为43%,损失达57%,折合标准燃料9亿多吨。 由于质量低劣和保管不善等原因,每年要报废2000-2500万吨金属,损失500-600 万吨化肥, 浪费3500-4000万吨谷物,每年报废的拖拉机与新提供的拖拉机数量相当。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