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模式由盛至衰的经济分析(5)
总的来看,战后苏联经济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的特征。长期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坐视世界市场竞争利益落入西方国家之手,不能不导致苏联在当代经济和科技的激烈竞争中落伍和败北。作为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科技力量和工业基础雄厚的大国,苏联本来是有资格在世界市场上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竞争的,但是,由于其错误的内外经济政策而导致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能力很低。它的进出口总额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左右,这与其世界第二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直到1985年,苏联同西方贸易中出口产品的80%是石油、天然气、煤,工艺水平高的产品只占与西方贸易总额的0.23%。在世界机器制造业总出口额中,苏联所占比重仅2%多一点,低于发展中国家6%的平均水平。西方讥讽苏联是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世界贸易中的“发展中国家”,是并不过份的。 8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发生了两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一件是苏联东欧剧变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终结;一件是中国现代化的突飞猛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这两个事件的发生及其相互联系,只有放到世界历史进程的总背景下,放到时代主题转换的历史条件下,才能深刻理解。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把世界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提出的一系列挑战,要在这些挑战中站稳脚跟并求得发展,都必须建立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如何实现这一过渡就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所不同的只是,资本主义是从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过渡,社会主义则是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顺利地实现了这一过渡,到60年代普遍建立了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因应时代的变化进行模式转换,结果在时代的严峻挑战面前,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终于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苏联模式的终结。在世界社会主义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性危机的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却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这里的关键在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从70年代末起,适应时代主题的转换,推行了一条市场取向的改革战略,并逐渐走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从而兴起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中共十四大报告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时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把这一点强调出来十分重要。在未来的世纪里,社会主义必将继续面临时代的挑战。能否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国际发展趋势来审视自己,在不断改革和调整中发展自己,将决定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