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战后苏联模式由盛至衰的经济分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孙代尧 参加讨论

集中计划体制的另一个严重弊端,是由于对劳动者集体和个人的物质激励严重不足带来的运作效率的低下。尽管赫鲁晓夫时期提出了加强对企业的利润刺激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但毕竟是极其有限的。而且,由于局部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激励机制上缺乏兼容性,利益驱动往往同全面完成计划任务存在矛盾。为了克服这方面的矛盾,苏联1965年在柯西金主持下推行了一次“新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要旨就是在重振集中计划体制的同时强化对企业的物质刺激。但是,所有这些改革都未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动力机制。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建立在行政机关的权威、劳动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精神奖励基础上的动力机制日益运转不灵,苏联经济体制固有的内在经济动力不足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集中计划体制的再一个弊端是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没有革新的内在动力。因为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标准是国家计划,企业只需按照规定的生产方向和品种增加生产,既不必担心自己产品的销路,也不用担心得不到利润和奖金。至于产品是否符合需要,是否符合现代技术的要求,那是计划部门的事,与企业本身没有利益关系。企业越是生产自己熟悉的老产品,生产就越顺利,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的把握就越大。而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反而会影响计划任务的完成,给企业造成负担和损失。尽管勃列日涅夫时期采取了一些对策来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如规定对优质产品、新产品实行加价,设立企业技术革新专项基金,为企业规定完成新技术改造的硬性任务等,但始终无法解决企业回避、抵制技术革新的问题。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只有25-30%的新技术、新发明得到应用;一项新技术从研制到成批生产需要7-12年时间,超过了现代技术条件下大多数新技术7-8年的无形磨损周期,也就是说,很多新技术还没有投产和刚刚投产就陈旧过时了。到80年代中期,苏联在民用生产的新技术利用方面,比日本和美国落后了近20年; 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苏联从事手工业劳动的有5000万人,工业中从事手工劳动的占1/3,建筑业中占1/2以上,农业中占3/4。
    三、对外扩张战略带来严重后果
    苏联是一个从具有扩张主义、沙文主义传统的军事封建帝国脱胎出来的国家。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的对外战略越来越鲜明地打上扩张主义的印记。特别是在70年代以后,勃列日涅夫实行了咄咄逼人的“进攻性阶段斗争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展开了全面争夺。然而,苏联跃上军事强国的顶峰之时,也是其经济无可挽回地走下坡路之日。具体而言,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对外扩张战略对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外扩张战略阻碍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
    6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70年代,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已暴露无遗,经济中的各种矛盾已经发展得相当明显。但这时的苏联领导人并没有真正对之进行彻底的改革。一个原因是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使苏联从中得到很大的实惠(注:仅1979年的石油涨价,就使苏联当年外汇收入增加96亿美元。[英]《金融时报》,1980年9月20 日。),这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苏联经济体制所存在弊端的严重程度。另一个原因是,正是在经济已经陷于停带状态的70年代,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逐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政策反作用于国内,必然对国内改革形成一种阻力。苏联60年代中期推行的“新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很快遭到搁置,同霸权政治直接相关。就在柯西金决定从1966年起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不久,邻近的捷克斯洛伐克也发生了被称之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这使正同美国争霸的苏联领导人十分不安。苏联担心,捷克的改革会在东欧各国引起连锁反应,一旦改革打破原有的体制,苏联就失去了控制这些国家的前提和手段,“社会主义大家庭”势将难以维系。为了控制经互会各成员国,以增强同美国和西方世界抗衡的力量,苏联断然于1968年将坦克开进了布拉格街头,碾碎了杜布切克等人的改革。这种入侵行动不仅使已经开始迈出步子的几个东欧国家停止或放慢了改革,也使苏联国内刚刚开始的改革难以深入下去,柯西金本人还遭到批判,到了70年代,改革名存实亡。
    第二,军事扩张战略阻碍了苏联跟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步伐。这是70年代后苏联国力大衰的重要原因。
    从技术内容上看,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技术雏型大多孕育于二次大战前和战时,是基于战争的需要。战后,各项经过战争考验的、成熟的先进军事技术开始向民用技术领域转移,特别是战争期间制成的原子弹、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V-2S 火箭以及由这些军事技术转化发展而来的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宇航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三大先导技术,并组成了新的工业革命的高技术基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苏联充分发挥社会制度的优势,在发展先进军事技术中后来居上,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在以美苏军备竞赛为主的冷战刺激下,双方你追我赶,推出了一项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成果。先进的军事技术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领先技术,在冷战时期也必然成为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和民用技术的重要源泉。优先发展军事技术的战略,在50、60年代也带动了苏联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宇航、原子能、同位素、超音速飞机制造等方面,苏联领先于世界。特别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原子能破冰船及图-104型喷气式客机等尖端科技成果,曾使苏联人民自豪、世界人民欢庆、西方国家震惊。苏联的科技成就不仅使其军事实力大增,而且带动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尽管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弊端已经暴露,但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进步的因素所抵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