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农业为什么会实现这种扎实的增长呢?这一点可归功于所谓的“明治农法”。明治农法是明治十至二十年代(19世纪80-90年代),“在明治政府的指导、奖励下,从在维新以后的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农民经济进一步向商品生产深化)下的农民中自下而上地产生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幕末农法’的新的集约型农业耕种法。”(注:井上晴丸:《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农业及农政》,《井上晴丸著作选集》第5卷,雄辉社1972年版,第106页。)其具体内容有:(1)普及多肥高产性品种;(2)增加购买肥料的投入,由豆饼替代鱼渣、油渣;(3)实行盐水选、短册苗代、正条植等集约栽培法;(4)普及蓄力翻耕;(5)将沼田干化并进行田块改并, 扩大优化耕地面积。(注:绵谷赳夫:《农民层的分解》,《绵谷赳夫著作集》第1 卷,日本农林统计协会1979年版,第56页。) 明治农法向全国的推广,使日本的粮食产量自明治十年(1878)开始出现了一个持续增长的时期。以奈良、佐贺、山形这三个日本畿内、北九州和东北三种不同农业形态的典型代表为例。作为先进地区畿内的代表,同时也是“明治农法”的典型地区的奈良县,其水稻单位产量比其它县高出约40%,而且此后一直持续增长,到大正中期(1917年前后)形成一个峰值(每反2.5石,1日本石=1.8中国石)。 北九州的佐贺县比东北的山形县产量略高。在1886年,水稻产量在每反1.3-1.4石左右,此后一直增长(佐贺县在1890年左右略有下降),在1905-1920年间都先后超过或接近每反2.0石。日本的总体增长情况存在着速水、 山田和中村之间的论争。(注:速水佑次郎、山田三郎:《工业化始发期的农业生产率》,载川野重任、加藤让编:《日本农业与经济成长》,东京大学出版会1974年版,第3章;J·中村:《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农业》,日本东洋经济新报社1968年版。)速水和山田推算明治初期的1878-1882年,水稻单位产量为每反1.32石,而中村则推算为1.5-1.7石,但他们都同意在大正中期(1919-1922年)的单位产量为每反1.9-2.0石。 农业净产总值和人均净产值的增长,必然会导致农户收入水平的增加。据考察,由于在明治十年(1878)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而政府的课税额并未随物价上升,故实际公课减少了。(注:梅村又次、山本有造编:《开港和维新》,《日本经济史》第3卷,岩波书店1989 年版,第244页。)这样又进一步促成了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农户对工业品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工业生产的增长。 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一点是工业增长与农业增长的关系。首先,工业增长必须以一定的农业增长为前提,如果没有农业的增长,不能从土地获得更多的剩余,那么,工业增长既无资金也无市场,因而是不可能的。其次,在一定的农业增长的前提下,如果人口增长速度慢于农业增长速度(即人均农业净产值呈增长趋势),那么,工业的增长速度就会快于农业的增长速度。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部门自身消费的农产物基本不增加或增速较慢,增长的部分基本上都可以提供给工业部门,而工业部门自身消费的工业制品却会由于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等原因出现工业人口的急速扩大,从而导致工业部门自身对工业制品的消费的扩大,尤其是机械工业,其早期几乎完全是以工业部门为市场的。也就是说,农业部门由其自身提供的农产品市场增长很慢,而工业部门为其自身提供的工业制品市场会以较快速度增长,这样就导致了工业品市场增长速度快于农产品市场,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农业增长速度的结果。日本这一时期工业较快速的增长完全依赖于农业的稳定增长,也就是说,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是以农业增长为基础的。 工、农两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必然要导致两业人口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从而导致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表二反映了日本在1885年至1915年间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增长情况。 日本的国民总支出GNE(与国民总收入相等)在此期分别增长了3.27%和2.11%。人均消费支出则增长了32.28%和0.84%。 消费支出占国民总支出比率的下降说明积累率在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尤其是工业增长速度在加快。总消费支出的增长说明消费需求和市场在扩大,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说明增长的消费需求有可能较多的部分向工业部门倾斜,从而使工业部门的市场扩大得较快一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