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西洋交流(5)
共同的政治利益获得了发展,首先是西欧和北美在两次大战中共同对抗德国。1941年,他们的战争目标在大洋中央的一艘军舰上得以制定;它们被适宜地称为大西洋宪章。1949年,反对共产主义世界的共同防卫系统被称作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成了现在居领导地位的大西洋强权国家--美国--的条约和干涉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亚洲东部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而且苏联解体了,美国对欧洲不再特别感兴趣了,欧洲人对美国的依赖也逐渐减弱。但是基本形式仍然未变,这就是:在大西洋两岸没有任何地区可以象美国和欧洲那样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如同一个国家般的紧密联系。 七、但是,自从18世纪北大西洋交流愈演愈烈以来,作为其结果,南大西洋交流和北南交流至少相应地减少了,尽管有诸如与古巴军队在安哥拉战争中的多次交锋这种例外。只是在北大西洋两岸,亚当·斯密意义上的发达国家彼此成为最好客户的情形有所展现。在南部,殖民主义的不平衡依然继续,而且一直继续到了今天。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可能已经达到了与北大西洋接近的经济水平,但是非洲和加勒比海的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却愈发恶劣,因为他们的原料不再被需要了。 这种平衡的转移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政治领域;它也包括重要的文化中心向美国倾斜的趋势。因为经济和政治世界的“硬力量”常常生产出文化世界的“软力量”,这并不令人惊讶。英语的持续扩张便是最雄辩的证明。 早在1900年前后,美国就试图通过宣称它在文化领域同样是一个大国的做法来支持其强权主张。然而,有争议的仍是法国文化,因为法国文化的领导地位早已被普遍接受,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在文化领域,巴黎的确领导了世界;伦敦和马德里只扮演着次要的角色,它们只对讲英语的或讲西班牙语的国家具有文化模式意义。在法国的名义下,从文化的观点来说,19世纪是美国的“欧洲世纪”。 19世纪中叶,在法国远征墨西哥失败了的时候,法国的知识分子发现了所谓“拉丁人”的共同特质,它与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形成鲜明对比。拉丁和天主教的传统在这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下列声明,即对于“拉丁人”来说,远远高于物质欲望和物质满足的精神控制着物质、思想和情欲。19世纪50年代前后,“拉丁美洲”的新观念被创造了出来,而且有意识地与盎格鲁撒克逊人世界相对立。19世纪80年代和稍晚些时候,“拉丁美洲人”知道了应该相信什么。拉丁美洲拥有了文化、机智、诗、感动、诚实、人性;与之相比,美国只是一个技术文明,没有文化、物质主义、受经济利益驱使、没有感觉、没有人性。在1898年美西战争的时候,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受到了这样的解释:空气的高贵精神--瞪羚,是拉丁美洲的化身,而北美则被等同为卡利班--丑陋的、残忍的野蛮人的原型。这种模式化形象至今仍在持反美态度的欧洲人当中普遍流行。[15] 无论如何,20世纪是欧洲历史的美国时期,21世纪或许仍然如此。不过,尽管在饮食方面出现了“麦当劳化”现象,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风靡全球,这并非绝对的支配关系和无助的怨恨关系,而是文化杂交和互补意义上的动态的相互作用。正是拉丁美洲人教我们认识到了大西洋交流所创造的同一事物的多样性和大洋两岸相同文化的存在。这就使跨大西洋创造性沟通比在世界其他地区更容易,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也更便捷。例如,像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之流的法国思想家在全世界范围的成功极可能是他们在美国暂住的结果,他们的名望是由一种法裔美国人话语造成的。因此,我可以大胆地断言,充满希望的现在和未来的大西洋交流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人为的对抗。 注释: ① 沃尔夫冈·莱因哈特《欧洲扩张史》第2卷,第58-114页;沃尔夫冈·莱因哈特《食客还是伙伴--1500-1800年欧洲的经济与新世界》,第39-76页。 ② 沃尔夫冈·莱因哈特《欧洲扩张史》第2卷,第116-152页;沃尔夫冈·莱因哈特《食客还是伙伴--1500-1800年欧洲的经济与新世界》,第77-116页。 ③ 沃尔夫冈·莱因哈特《欧洲扩张史》第2卷,第120页;沃尔夫冈·莱因哈特《食客还是伙伴--1500-1800年欧洲的经济与新世界》,第98-101页;菲利浦·D·克丁:《大西洋的奴隶贸易--一项人口普查》,麦迪逊1969年;保罗·E·莱夫乔:《大西洋奴隶贸易论集--综述》,载《非洲历史杂志》23/24(1982年),第473-501页;赫伯特·克莱恩:《大西洋的奴隶贸易--最新的研究与发现》,载皮彻曼前引书(见本文注释2),第301-320页,此处见第319页;皮特·埃默尔:《关于一个体系的研究--1500-1800年的大西洋经济》,载皮彻曼前引书(见本文注释2)第169-178页,此处见第173页。 ④ 赫伯特·克莱恩:《大西洋的奴隶贸易--最新的研究与发现》和安德鲁斯·埃克托:《大西洋奴隶贸易对非洲的冲击--历史编纂学论战》,载豪斯特·皮彻曼编。《大西洋历史--1580-1830年大西洋体系的历史》,第337-348页。 ⑤ 罗宾·罗:《17-19世纪大西洋共同体中的奥丹港》,载豪斯特·皮彻曼编。《大西洋历史--1580-1830年大西洋体系的历史》,第349-364页;莱讷·弗拉施:《巴西非洲人宗教信仰的历史和类型》,马堡1973年;豪斯特·H·菲格:《巴西巫班达宗教的鬼神崇拜、招魂和魔术》,弗赖堡1973年;皮埃尔·F·佛格尔:《奥利沙--非洲和新世界的约鲁巴神》,巴黎1982年;拉尔夫·M·贝克尔:《巴伊亚康东布莱宗教的昏迷与招魂》,明斯特1995年;安哥利纳·波拉克-埃尔茨:《击鼓与昏迷--非裔美洲人的宗教》,弗赖堡1995年。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