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印刷媒介与手抄本相比,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廉、易于传递的特性,满足了这一时期英格兰宗教改革者向更多民众进行思想宣传和实际施政的需要。而改革者对印刷媒介的运用,发挥了印刷媒介在时效性上的优势,有力冲击了教会长期的知识垄断,并且有利于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民族国家对空间的垄断。这应该被看作这一时期英格兰新教传播的时空特征,凸显了“快”(快速)和“狭”(相对于罗马教廷原先在空间上的影响范围)的因素。从英格兰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改革者对印刷媒介的积极运用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为了打破原有的知识垄断格局,谋求社会变革者与新兴媒介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关联性。 反观手抄本的相对没落,不但在于它较低的可复制性,而且其可传播水平也受到它与教俗权力以及赞助人之间关系的制约。手抄文化倾向于从一个拥有特权的生产中心向外传播,随着与这个特权中心距离的逐渐增加,它的权威和影响力便逐渐减弱。这种情况不但影响了手抄本的地位,也影响了各种权力机构展现其权威的形式,所以,教会与手抄本相结合的结构难以抵挡改革者与新兴媒介结合后的冲击力。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在其着作中曾指出,印刷术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全欧洲的宗教改革。(55)这一观点对传播媒介的作用着墨颇多,但忽视了传播过程中各个参与者传达的信息以及相应的机制。笔者更愿意强调的是,印刷媒介是在与有组织力量的“联合”中发挥效力的;而且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也要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自身社会文化特点的影响与制约。譬如,印刷术在很多欧洲国家内部发挥了空间整合的作用,但从整个欧洲范围来看,却更多地起了分裂的作用。又如,印刷术在阿拉伯地区、俄罗斯等地的传播受阻,与其宗教习俗及民众思想文化水平等因素相关。因此,在评判媒介的社会影响力时,需要从媒介与社会互动的视角出发,除了要关注媒介技术变革的影响外,更要对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个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机制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①从广义上说,媒介是指一种能够使传播得以发生的中介(intermediate agency),但在实际应用中,该词的词义被更多地从大众传播的技术角度进行界定,用来表示实现大众传播的技术形式、方式和手段。参见T.奥沙利文编《传播和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T.O'Sullivan,ed.,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大英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本文所指的印刷媒介是指运用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制的各类印刷品。 ②以宗教改革史研究为基本出发点的代表性着作有:G.E.埃尔顿:《政策与管理:托马斯·克伦威尔时期宗教改革政策的施行》(G.R.Elton,Policy and Police:The Enforcement of the Reformation in the Age of Thomas Cromwell),剑桥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大卫·劳德:《政治、审查制度与英格兰宗教改革》(David Loades,Politics,Censorship and the English Reformation),印刷商出版社1991年版;让-弗朗索瓦·吉尔蒙主编:《宗教改革与书籍》(Jean- Gilmont,ed.,The Reformation and the Books),阿什盖特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等。以印刷出版史(包括书籍史)研究为基本出发点的代表性着作包括:吕西安·费夫贺、亨利-让·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Lucien Febvre and Henri-Jean Martin,L'apparition du livre),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1958年版;科林·克莱尔:《欧洲印刷史》(Colin Clair,A History of European Printing),学术出版社1976年版;伊丽莎白·L.爱森斯坦:《近代早期欧洲的印刷革命》(Elizabeth L.Eisenstein,The Printing R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剑桥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洛特·海林加、J.B.特拉普主编:《剑桥不列颠书籍史》(Lotte Hellinga and J.B.Trapp,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Britain,1400-1557)第3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 ③孙宝国:《18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字传媒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项翔:《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焦绪华:《英国早期报纸史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沈固朝:《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陈金锋:《都铎王朝图书审查制度探微》,《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④阿萨·勃里格斯、彼得·伯克着,李明颖等译:《大众传播史--从古腾堡到网际网络的时代》,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80页。 ⑤但遗憾的是伯克等人并未对此展开详细论述。 ⑥传播偏向论是加拿大传播学派的奠基人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1894-1952年)提出的一个着名学说。根据由技术变迁出现的各种媒介的不同特性,伊尼斯将媒介大致分为两类:有利于空间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延续的媒介。比如,石刻文字和泥板文字耐久,其承载的文字具有长期性。但是,它们不容易运输、生产和使用。相反,莎草纸和纸张轻巧,容易运输,方便使用,能够远距离传播信息,但其所承载的信息不利于保存,比较短暂。由于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偏向,因而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即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参见哈罗德·伊尼斯着,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哈罗德·伊尼斯着,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⑦哈罗德·伊尼斯着,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第39-40页;阿萨·勃里格斯、彼得·伯克着,李明颖等译:《大众传播史--从古腾堡到网际网络的时代》,第11-12页。需要说明的是,限于中世纪与近代早期英格兰人口中识字率水平较低,口语依然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传播媒介,但教俗机构倚重手抄本是展示其权威性的主要手段。 ⑧G.E.埃尔顿:《政策与管理:托马斯·克伦威尔时期宗教改革政策的施行》,第171-21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