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从“美洲大沙漠”到“雨随犁至”(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付成双 参加讨论

第二,“美洲大沙漠”观念还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印第安政策,它是1830年《印第安人迁移法》的理论基础。自从殖民地时期起,为了取得印第安人的土地,美国政府在处理与印第安人的关系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对于东部那些较为顺从的印第安部落,政府通过与他们签订条约的方式令后者让出土地,而对于那些不肯出让土地的印第安部落,则实行武装讨伐。在19世纪后期以前,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采取的政策,主要是进行隔离,而不是文明开化。可是,在1820年代,美国出现了所谓的“印第安事务危机”,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部落酋长拒绝谈判割让更多的土地,另一方面则是南部诸州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境内的印第安人土地越来越渴望,同时也越来越对印第安人失去耐心。在这种情形下,一个解决印第安问题的一揽子计划逐渐成熟,那就是把东部的印第安人全部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从而实现与印第安人的永久隔离。
    虽然对印第安人实行迁移的想法可以追溯到托马斯·杰斐逊,而且早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为了逃避政府的开化政策,就有零星的切诺基人和奇科托人迁移到了阿肯色河和怀特河(White River)河谷一带。但直到1825年,也就是斯蒂芬·朗提出“美洲大沙漠”概念两年以后,对印第安人的迁移政策才最终确定下来。1824年12月,门罗总统提出了对印第安人实行迁移的政策。根据他的说法,东部的印第安人只有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以东部现在的土地换取西部的土地,才可以“在我们的限度内推进这些部落的安全和幸福”(25)。1830年,以征讨印第安人起家的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上台以后,迁移印第安人的政策最终得以执行。
    可以说,“美洲大沙漠”观念的流传是印第安人迁移政策的群众基础。对于当时已经习惯了扩张主义生活方式的美国人来说,西部荒漠的观念令他们对东部印第安人残存的土地更加垂涎。佐治亚曾经在1802年答应把查特胡奇河(Chatthoochee River)以西的土地交给联邦政府,而政府则承诺通过和平的方式把该河以东的印第安人土地转让给该州。然而,1820年代的印第安危机使佐治亚对联邦政府的印第安政策越来越不满意。其他南部棉花州也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美洲大沙漠”观念为19世纪初期正为密西西比河以东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关系而头疼的美国人“指明”了道路。美国西部史专家比林顿指出:“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就在落基山以东有一个不适宜于人类居住的荒芜地区……如果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印第安人都驱逐到这个地方,东部宝贵的土地就可以向拓荒者开放,两个民族间的摩擦就可以消除,而土著也可以免受白种人的罪恶和疾病之害。”(26)里格尔(Robert Riegel)在其名为《美国故事》的教科书中也指出:“考虑到远西部显然不适宜于白人定居,把印第安人送到那片地方是合情合理的。”(27)普鲁查教授在1963年发表在《印第安纳历史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质疑关于美洲荒漠观念是联邦政府执行印第安迁移政策的基础这一传统说法。他通过研究认为:“这一说法屡次出现在那么多书本中,很令人费解,因为针对印第安人迁移或美洲大沙漠问题的学术研究著作或文章并没有表明双方之间存在关联。”(28)需要指出的是:密西西比河以西是一片广阔的地区,纵然迁移政策的执行者并没有有意将印第安人赶往沙漠,但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当时这一广泛流传的理念。关键问题在于,不管西部荒漠的边界在哪里,在当时的白人看来,密西西比河以西都是不宜于农业耕作的地区。因此,政府以西部的荒漠土地置换东部印第安人手中的肥沃土地的做法就会受到基层白人民众的欢迎。而且只要“美洲大沙漠”观念还被广为接受,西部草原仍然被认为没有价值,那么两族就能继续维持和平状态。比林顿写道:“只要在美国人的概念中,这是‘一片大保留地’,两个种族就能和平共存;但只要企图把这些部落人从他们的猎场赶出去,就必然要引来麻烦。”(29)第三,“美洲大沙漠”观念对于美国南北部之间的地区关系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美国发展早期,依靠不断获取新土地才能生存的南部奴隶制种植园主的扩张热情远远高于北部地区,北部一度认为向西部扩张会吸走本地宝贵的人力资源,造成工资上涨,不利于工业化。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部走在西部扩张的前面。从独立到1850年,北部仅在西部发展了8个州,占领了346 856平方英里的领土;而南部则是9个州,占领了677 306平方英里的领土,面积几乎比前者多出1倍(30)。“美洲大沙漠”观念让南部奴隶主感觉到棉花种植园的命运快要终结了,反而刺激了奴隶主更大的扩张热情。因此,从1820年代后期开始,南部诸州除了在内部排斥印第安人、抢夺他们的土地外,还在西南方向上加紧扩张:吞并德克萨斯,侵略墨西哥,并在1850年妥协案中妄图把奴隶制扩展到整个西部去。然而,干旱的西部平原排除了种植园发展的任何可能性,正如韦伯斯特所指出的那样,“我认为奴隶制度将被一种比在德克萨斯被认可和批准的法律更为高级的法则摒除于这些地区之外。我指的是自然的法则、地理的法则和地球构造的法则。这一法则以超越于其他人类所有法令的力量,永久性地决定奴隶制不能够在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存在”(31)。韦布认为:“大平原通过阻止棉花王国的扩张而保存了联邦。”(32)总之,作为一种流传甚广的假说,“美洲大沙漠”观念对于当时美国的历史发展和政府决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暂时迟滞了美国人向西移民的势头,改变了移民的方向,并进一步刺激了南部奴隶主阶层的扩张性。
    然而,随着人们对西部认识的加深和科技的进步,到1860年代以后,美国人逐渐抛弃悲观的“美洲大沙漠”观念,转而青睐“雨随犁至”假说,盲目乐观地认为,人类的科技和信心可以征服沙漠,让荒野长满玫瑰,从而导致了开发大草原的新一轮高潮的到来,并导致了更具灾难性的后果。
    三“雨随犁至”假说的兴起与大平原的疯狂开发随着美国东西部之间交往的增加、技术的进步、森林边疆的减少和人们对大平原了解的加深,美国人的眼光在内战以后最终又转回到大平原,这里成为了美国西部拓殖的最后边疆。到1870年代,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原来较为悲观的“美洲大沙漠”观念在相信科技万能的美国人心目中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乐观的“雨随犁至”假说。根据这一假说,伴随着居民的到来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干旱的大平原的降水会变得越来越多,而沙漠也会变成玫瑰飘香的花园。
    早在1840年代,密苏里商人乔赛亚·格雷格发表的一段文字就表达了边疆拓居者改变荒漠的看法:“既然大自然万物都有阴晴圆缺、盛衰交替的变化,难道季节就不能有所改变吗……我们难道没有理由相信这些干旱贫瘠地区也能因此而复苏,而富饶,也许有一天这块土地上将布满兴旺繁荣的拓居区,一直延伸到落基山脉。”(33)政治家吉尔平也公开鼓吹征服大平原。他是打破“美洲大沙漠”假说的先驱之一。按照他的说法,“大平原不是沙漠,恰恰相反,它是正在崛起于北美大陆的未来帝国的中心”(3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