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军队神奇化、文化沙漠化是军国主义的外在体现,也是军国主义政策的后果。作为军国主义国家支柱的斯巴达军队被神奇化为一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视死如归的传奇之师,温泉关战役的勇士成为斯巴达军队的化身。而文化沙漠化则是军国主义推行的结果,默里告诉我们,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斯巴达文化开始衰落,阿尔克曼之后,斯巴达再无知名诗人;大约公元前570年之后,外国物品的进口日渐减少,公元前525年之后,拉科尼亚的陶器完全消失;斯巴达的奥林匹克赛会冠军也越来越少,公元前576年之后的两百年中,斯巴达只获得了十余个冠军。导致这些状况的原因是至高无上的军事目的改变了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不需要也培养不出艺术家。(20)芬则直接指出,公元前525年斯巴达的陶器业萎缩,拉科尼亚风格的陶器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就是斯巴达的军国主义化。(21)但是“军国主义论”近年来受到严重挑战。首先,黑劳士制度受到质疑。传统观点将黑劳士等同于美塞尼亚人,或者说美塞尼亚人构成了黑劳士的主体。但卢拉吉认为美塞尼亚人的集体身份是在公元前5世纪才开始形成的,此前黑劳士中并没有美塞尼亚人的意识,(22)黑劳士制度不是出于征服,这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23)其次,关于斯巴达教育制度的传统观点受到质疑,科奈尔认为斯巴达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先作为职业军人培养典型环节的库普提亚制、偷窃食物、鞭打比赛实际是原始的成年礼,只是在古典时期,库普提亚制才具有了军事镇压的性质,鞭打比赛只是在罗马征服之后才发展成为类似于罗马角斗的具有血腥色彩的娱乐项目。(24)杜卡特指出,不能只从课堂教学看待古希腊教育,古希腊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工程,戏剧表演、宗教活动、日常生活等都体现教育,综合这些因素,斯巴达的教育与其他国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25)最后,霍德金森对斯巴达财产制度进行了深度解构,他主要研究了古典时期的斯巴达,指出斯巴达的财产制度实质上是私有制,土地不动产以及其他动产都归私人所有。(26)霍德金森还对斯巴达社会的同质化提出质疑,认为斯巴达人喜好体育、音乐,并不只是偏好战争。(27)2006年,霍德金森发表长文《古典时期的斯巴达是军事社会吗?》,对军国主义论提出质疑。(28)他认为斯巴达发动战争的原因与其他国家一样,也是为了防止亵渎神灵、保护盟邦免受不正义行为的伤害、保护希腊同胞的自由,斯巴达外交事务中的政治判断并没有为军事取向所压倒,斯巴达曾经多次避免战争,并非一味逞强恃勇。霍德金森特别对传统军国主义论基础的黑劳士制度提出新的见解,指出黑劳士并不足以成为斯巴达军事化的证据,因为其他某些希腊城邦也有类似于斯巴达黑劳士的阶层,但它们并没有成为军事化国家。他认为斯巴达公民并非终生只从事军事训练和战争,具有军事意义的体育训练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成年之后的斯巴达公民还有同性恋伙伴,还参加政治清谈、签署经济合约、照看自家庄园。当然,斯巴达公民脱离了生产劳动,参加军事训练的时间长于其他城邦公民。斯巴达公民其实也不像军人那样保持绝对顺从,如公元前431年斯巴达公民拒绝了国王阿基达玛斯的主张,公元前419年阿吉斯回国后就受到公民的弹劾,公元前381年、前379年斯巴达士兵两次拒绝阿吉西劳斯的指挥。斯巴达军队也不是完全训练有素,普拉提亚战役、皮罗斯战役都显示出斯巴达军队的训练水平并没有明显超过其他城邦。 传统观点认为斯巴达的体育、狩猎、库普提亚制等都是以军事为目的,其实不然,狩猎与军事训练不是一回事,以狩猎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说明斯巴达的军事训练并不专业化。所谓的军事舞蹈(Pyrrhiche)并不是起源于斯巴达而是起源于克里特,且盛行于雅典;斯巴达的体育训练也不仅仅为了军队,同时也具有培养品德的功能;(29)饮食控制只能导致营养不良,不利于培养军人;偷窃食物也不是战士所需要的食物获取方法;秘密警察没有标准的军事装备,只带短剑,昼伏夜出,这种方式培养不出强大的战士,它更可能是选官方式,如科奈尔所言,健身房不是西点军校;(30)公餐团充其量是兼有军事职能的政治组织,公餐团成员首先是公民,其成员包括超过军役年龄和未达军役年龄的人。霍德金森分析了所谓的军人道德,指出,关于斯巴达英雄女性的故事都是后古典时期的作家记录下来的,所谓的“或者带着盾牌或者躺在盾牌上回来”的言论不符合斯巴达的情形,因为斯巴达战士牺牲后都埋葬在战场上。对投降的处罚也因时因地而不同,如皮罗斯战役中投降的人先受到处罚,但后来因为担心内部暴动而赦免,对于留克特拉战役中的逃亡士兵也因为担心暴动而免于处罚。(31)尽管斯巴达宗教活动具有军事因素,但和平成分更甚。在宗教场所既有军事化的神像,也有非军事化的神像,人们在阿尔特弥斯神坛不仅发现了具有军事性质的小雕像,还发现了更多的非军事性质的小雕像。宗教节日的军事因素也非常有限,如吉姆诺佩第节(Gymnopaidiai)虽有竞赛性舞蹈,但各个游行队伍却是非武装的,而且还有军龄前的儿童和超过军龄的老人,宗教节日上的方阵也不是红场上的军团,而是游行队伍。人们除了崇拜阿波罗、穿盔甲的阿芙洛狄忒、赫拉克勒斯等具有军事意义的神之外,还崇拜德墨忒尔、(32)拉凯戴蒙·宙斯、乌那诺斯·宙斯(33)等。霍德金森最后指出,古典时期的斯巴达不是军事化社会,而是军事因素比较明显的国家。(34)总体分析上述两大观点可以发现,他们虽然主张不一样,却有着共同的理论前提,即都是从制度层面进行分析。传统的军国主义论主要是从教育制度、土地制度、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等角度证明其军国主义色彩。霍德金森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解构军国主义论,侧重分析斯巴达各项制度中的非军事化成分。但是,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缺陷,即都没有对军国主义、军事化社会、军国主义国家从理论上做出准确的区分,没有依据这一分析来研究斯巴达的历史。 认识军国主义国家的核心是理解“军国主义”。“军国主义”一词在英文中是militarism,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将“军队”的思想和价值观、军队的需要、军队解决问题的方式(绝对服从、诉诸武力)置于主要之“义”的地位,成为指导社会生活的“义”。中国学者和日本学界将其翻译为“军国主义”。 何谓“军国主义”,目前国内外学者的说法不一,综合各类定义,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军国主义是“一套特殊的价值体系”,“它歌颂军人的美德如忠诚、爱国、守纪、勇敢、强壮,忽视个体主义、人文主义、知识探索、艺术创作。军国主义者将战争和为战争做准备作为生存的首要条件,将军队的需要视作最主要的职责,同时认为为国家尽兵役是首要义务。”(35)第二类认为军国主义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军国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核心主张是将国家军事化,以军事化的方式组织国家生活。军国主义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政治制度。现代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相伴随。在帝国主义国家,国家本身的军事化成为国家的一个显著特征。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主要诉诸军事手段。军国主义对内实行高压政策,对外实行侵略扩张”。(36)第三类认为军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政治制度,还是一套政策体系,是“为了进行侵略,疯狂扩军备战,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的黩武思想、政策和制度”。(37)《法国拉鲁斯百科全书》认为军国主义的特点是“对内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量增加军费,向人民灌输侵略的思想,竭力扩充军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实行军事独裁,对外肆意奴役和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主权,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和进行颠覆活动”。(38)蒋立峰、汤重南二位先生指出,军国主义的核心是“穷兵黩武主义”、“武力至上主义”、“军事至上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军事至上,谋求霸权;(39)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为: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侵略扩张政策;对内实行军事警察统治,残酷镇压人民和革命运动,无论战时、平时都崇尚武力,军人或军阀集团拥有特权,实行军事官僚专制制度,军事专制机构控制整个社会生活;经济上表现为:国民经济军事化,军事工业压倒民营工业畸形发展;在思想文化上,鼓吹穷兵黩武、战争万能、霸权主义、种族优越等反动思想,对国民实行军事训练和军国主义教育。(40)笔者认为,严格说来,军国主义只是一种价值体系。如果这种价值体系浸润到社会、政治生活层面,使得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领域都体现出军国主义的主张,这样的国家就成为军国主义国家。上述第二、第三种定义严格来说并不是军国主义的定义,它们涉及国家政治层面,因此,可以作为定义“军国主义国家”的参考。笔者认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更适合于定义“军国主义国家”,这个概念既具有理论上的概括性,又揭示了军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蒋立峰、汤重南所列举的特征则可以作为军国主义具体体现的参照。概而言之,军国主义国家表现为“国家生活高度军事化、对内高压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其中第一点揭示了军国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即国家生活军事化。但是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其军事化的程度不同,如果国家生活高度军事化且达到了后两项规定,那就成为军国主义国家。最后一点则是核心标志,如果军事化只达到或表现为对内的高压统治那还不是军国主义国家,充其量只是军事化或高度军事化国家,如果仅仅是对外侵略扩张那也不是军国主义国家,如下文即将指出的,那可能只是霸权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当然,如果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了军事化,那么这样的国家很容易在外交上采取霸权主义、扩张主义政策,从而变成军国主义国家。
(责任编辑:admin) |